走近《国家宝藏》,琅琊王墓里的木板漆画有哪些门道?

科技日报记者 唐婷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让略显生僻的“琅琊”一词家喻户晓。事实上,历史上还真有过琅琊王,司马金龙就是其中一位。

据史书记载,司马金龙家族本为东晋宗室后裔。北魏太宗末年,其父司马楚之遣使请降,北奔附魏。

《国家宝藏》第二季已正式开播。在其官方海报中,有一件国宝——木板漆画,便出自于北魏司马金龙墓。

木板漆画

1965 年 1 月,山西大同石家寨大队农田基本建设打井时发现一座墓葬。这座墓葬就是司马金龙墓。结合现场出土的石雕柱础,考古专家认为这组散落的木板漆画原本是一件屏风的组件。

漆画中的顾恺之“元素”

木板两面均有漆画。漆画是以天然大漆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出土时向木板向上一面保存较好,色彩鲜明,向下一面则因潮湿剥落,大部分已看不出原貌。

木板漆画局部

在保存较好的一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木板遍涂红漆,题记及榜题处再涂黄色,黄色上面是用墨写的黑字。绘画中,线条用黑色,人物面部、手部涂铅白, 其余有黄、白、青绿、橙红、灰兰等色。

从内容上看,木板漆画描述的多为烈女孝子故事,部分题材、构图与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相似。比如,其中所画的“班姬辞辇”和“卫灵夫人”的题材,在《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都能找到对应的内容。

木板漆画局部

不仅有相同的内容,两者在构图和技法上也有相似之处。因此,人们常将这组漆画与顾恺之联系在一起。即便不认为木板漆画与顾恺之画作有直接关联,也往往认定木板漆画是受到南方画风影响的产物。

对此,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教授韦正并不认同。他指出,尽管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从布局和细节来看,木板漆画与顾恺之画作差距甚大。漆画屏风并没有因为墓主司马金龙的高贵身份而在质量上超乎寻常。

“相比较艺术价值而言,木板漆画真正的价值在于其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韦正指出,迄今为止,这是唯一发现的非常接近传世名画的北魏作品。东晋南朝是中国传统绘画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在当时的名家真迹几付阙如的情况下,木板漆画对于人们的推想和研究有相当大的帮助。因此,这一木板漆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木板漆画局部

也有学者提出,有一种可能是《女史箴图》和漆画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蓝本, 两者都是根据这统一蓝本制作的。从画风上比较,《女史箴图》较之漆画无论在艺术构思和形象刻画上都有显著的提高,而漆画则较为原始。因此,不妨认为这个屏风漆画本身就是或更接近于东汉以来“烈女”故事定型的蓝本。

北方具备木板漆画制作土壤

在韦正看来,既有研究强调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与《女史箴图卷》等的关系,不仅在于高估顾恺之及南方绘画的影响,而且也低估了北方地区绘画水平。实际上,北方地区绘画的创新性虽不及南方,但这一技艺始终流传有序。

木板漆画局部

有专家认为,屏风漆画的线条劲紧有力,属于“高古游丝描”,而《女史箴图》等则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进而由此推导出,如果不是从南方传播到北方,就不可能出现木板漆画上的绘画样式。

的确,《女史箴图》等的确将线条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用线条造型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北方地区一直保有这个能力。

司马金龙墓志

韦正以荥阳苌村东汉晚期壁画墓为例说道,该墓地的壁画水平很高,其中绘制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显著特点:在头顶束起高髻,额际头发平直,两鬓各有一缕头发垂于耳前,通常在脑后还垂下一缕头发或装饰。

这种女性人物的身姿、笔法后来在南北方都得到继承。南方地区在此基础上还有所发展,最杰出的成就包括《女史箴图》等。北方地区这种女性形象在河西魏晋壁画墓中变得常见起来,但都是从事播种、采桑、炊事的现实人物。

“如果我们将眼光放开到敦煌等地的石窟、壁画,就会发现,北魏平城时代北方地区的绘画水平也不低。”韦正指出,虽然由于政治原因,北魏墓葬人物形象多为鲜卑面目与装束,但将其改为汉式人物只是举手之劳,孝子列女思想以及孝子列女图也都一直在北方地区存在。因此,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的技法和人物形象,在北方有其产生的文化土壤,不一定非得是“南来之物”。

此外,漆画屏风的边框饰有西域风格的忍冬纹,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它是在北魏平城当地制造的。在汉晋传统题材的边缘用忍冬纹来装饰也有先例,如大同沙岭七号北魏墓漆皮画中汉晋特色的庖厨图周边就是西域风格的植物纹样。“这种北方特色的配置方式也说明此屏风为平城当地所出。”韦正说道。

审核:管晶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