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不要以貌取人,此人做到了,却被曹操给杀了

导读: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人不能只通过外表,而是要对一个人全方位地观察,尤其要注重内在的涵养,这样才能得知此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没有才华,适合做什么事情,也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否则就会失之武断,无法了解一个人的真正品行与能力。

真正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人,都是阅历丰富的聪明人,比如三国时期,一个匈奴使者,去拜访曹操。魏王曹操自认为自己貌不惊人,为了充门面,曹操让高大英俊的崔琰假装魏王,代替自己接待匈奴使者,而曹操本人则在一边拿着刀站着假装士兵。结果匈奴使者慧眼如炬,一眼就看穿了魏王是假扮的,他在离开的时候,对人说:“魏王固然很帅气,但是站在一边的带刀的汉子,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后,觉得匈奴使者太聪明,为绝后患,派人把这个聪明的使者给杀了。

当然,像匈奴使者这样拥有高超的识人眼光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停留在以貌取人的水准之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可谓是屡见不鲜。今天笔者就和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这件事发生在宋朝靖康年间,说起来也是非常地具有教育意义。话说北宋宋钦宗靖康年间,朝中有一小官,此人名叫解习,解习是东州人,进士出身,官居郎中一职。

根据史料记载,解习这个人长得一表人才,只是非常地内向,他平时在上朝的时候,除非皇帝有事问他,他才会说话,否则他会一直沉默,直到退朝也不会主动和同僚乃至上司交谈一句半句。按理说像解习这样一直沉默不语的人,虽然不会出什么错,但是也绝对不会被上司和皇帝重用从而得到升迁,因为他毫无建树,对朝廷和上司没有提出过任何有益的建议,属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人物。

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这么奇妙,这个从来不主动与人交谈的解习居然在金国大军入侵宋朝的时候,被皇帝和宰相给提拔到了四品知府的高位,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来,当时面对金军的围困,宋朝亟需一个有勇有谋,沉稳大气的人来守卫西北的国土,宋钦宗要求宰相唐恪向自己举荐合适的人选。宰相唐恪认为,解习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郎中,但是为人“谨厚不泄”,这样的人肯定“沈鸷有谋”,于是像宋钦宗举荐了解习。宋钦宗当时非常信任唐恪,听说唐恪举荐解习,认为解习是个可以重用的人才,立马就提拔解习做了直龙图阁学士,然后派遣解习去河中府做知府(四品),负责抵御金军的进攻。

解习这个人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他对自己的能耐还是非常了解的。事后解习对唐恪说:“相爷,卑职得您举荐,感激不尽。不过我平时不说话,并不是因为我人稳重,城府深,谋略多,而是我嘴笨,不会说话,所以才会在上朝的时候沉默不语。如今您因为这个向皇上推荐我做知府,让我负责守城的重要任务,我能力不行,此去是必死无疑啊。您只凭借我的外貌和我沉默寡言就重用我,日后您就会知道,这恐怕是错误的做法啊。”

解习的一番话说得唐恪哑口无言,但是事已至此,宋钦宗已经下了圣旨,唐恪后悔也晚了。解习只好硬着头皮前去上任,后来果然守城无方,不仅丢了城池,自己最终也死在乱军之中,根本没有表现出任何过人的才华和水准。宰相唐恪以貌取人,让解习死于非命,而宋钦宗轻信唐恪的举荐,不对解习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试用,直接就委以重任,最终导致人城两失,这充分说明了以貌取人,要不得!

参考资料:《宋人轶事汇编》 《宋稗类钞》 《世说新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