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祭孔行三叩九拜礼,不仅仅是政治作秀,背后大有深意

康熙祭孔行三叩九拜礼,不仅仅是政治作秀,背后大有深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岁在甲子,年富力强的康熙帝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后,开启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南巡。在这次南巡中,皇帝在南京明孝陵瞻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并亲自祭扫,且行了三叩九拜礼。回京的途中,他专程到了曲阜,拜谒了孔子的陵墓,举行了极为盛大的仪式。康熙皇帝祭孔的礼节比前代任何一个皇帝都重。学者常建华在相关研究文章中指出,“康熙帝在孔庙奎文阁前下辇车,步入大成门。在大成殿中孔子像前行三跪九叩礼。”

亲自向孔子行三叩九拜礼,这个礼节非常重,可见康熙帝对孔子这位先圣是何等重视。他亲自宣读道:“至圣之德,与天地日月同其高明广大!”祭孔过程中,他亲笔书写了“万世师表”几个字,挂在了大殿中。不仅如此,他还将随行所带的曲柄黄盖留在了孔庙里,以便于祭祀的时候用得上。他在祭孔的过程中,对身边的人说道:“朕今亲诣行礼,务尊崇至圣,异于前代。”这表达了康熙皇帝以儒法治国的决心,以及他尊儒重道的态度。

康熙皇帝在孔庙诗礼堂后面看到了孔子家族遗留下的一口井,于是“命汲水尝之”,表达了皇帝对孔子的倾慕之心。皇帝随行的官员将所有的细节记录下来,编辑成了《幸鲁盛典》,随后颁行全国,让各级官员都认识到,皇帝是如何尊重孔子的。对此,很多后世学者批评道,康熙皇帝的所有行为,仅仅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非是因为他真的尊重孔子。根据阎崇年的观点,康熙皇帝并非是政治作秀。如果深入了解康熙皇帝的受教育经历则会发现,康熙皇帝对孔子及儒家的学说很认同,并非仅仅当作统治工具。

清代的皇帝一直有学习的习惯,这基本上继承了前代的经筵制度。经筵制度分为春讲与秋讲,是两个学期的开学大典的时候举行的两次学术探讨大会。除此之外,还有日讲的课程,为皇帝每天讲经史子集。同时,还有一个进呈的环节,经筵官把对经史子集的理解,做成讲义,递给皇上阅读和参考。康熙皇帝的老师中,大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名气最响。傅以渐是山东聊城人,也是近代学者傅斯年的祖先。

康熙皇帝是最重视日讲的人,康熙朝也是清朝经筵最活跃的一朝。康熙皇帝面临治国的难题,于是深入钻进了儒家的经典中,最终完全儒化了。康熙的为人,做事,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全部儒家化了。他本人已经变成了一个饱学的大儒。康熙祭孔有政治作秀的成分,但是也有他对先贤的尊崇。无论对先祖的尊敬,还是对圣人的敬畏,都是发自本心的,而不是作秀。康熙皇帝是清朝皇帝中儒学修养最高的一位。正是这份学养,才让他甘心情愿为孔子行三叩九拜礼。这是他的大气,而不仅仅是作秀这么简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