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晚期贤臣为何救不了国?原因很简单,思想之父想了数月才明白

清朝有一名臣,年少成名,参加科考中过状元,在朝廷多个重要部门担任过要职,还是同治和光绪的老师,他就是翁同龢,但就这这么一个成功人士,却在晚年的时候,有着一把辛酸泪,这是怎么回事?古代重孝道,首孝就是有后,而他身在名门望族,家大业大却无后,能不哭吗?

翁同龢

其实着怪不得别人,只能怪翁同龢本人,他年轻的时候有过一任妻子,却早早去世,后来就再没纳妾,也许是忙于事业,也许是对夫人的不舍,反正到了晚年是膝下无子,有人还曾经建议他纳一两个小妾,当时他只是苦笑一声,等到了晚年的时候在想纳妾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而且家里仆人那么多,难保不成发生点丑事。

甲午战争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他,翁同龢虽然是位风度翩翩的学者,但他也是一个食古不化的守旧老臣,他一生为官清廉,厌恶贪污腐败,但他的想法极其保守。这样的“好人”是救不了一个国家的,甲午战争爆发前,翁同龢等人对日本舰队进行过一次评估,他们认为北洋水师是完全可以扫平日本的,然而结果却导致了大清的衰退,因为他们的观点未能与时俱进。后来日本海军再次进攻刘公岛,日本人还递交了一份劝降书,书信上说,中国的问题出现在食古不化的臣子身上,他们墨守成规,从来都是一通不变,他们升官的道路是通过科考,而科考在乎的是一个人的文学造诣,这种人能经营盛世,却不能救危国。

甲午战争

这是一个日本人的书信,此时的日本人已经对大清进行了足够透彻的研究,他的话就说明在新的世界里,这些大臣却依然坚持旧制度,不选择革新改变,走向衰弱也是注定的。他们的道德观来自儒家学术,反观当年,孔子为何在游说六国后,无人采用他的建议?乱世之中靠的就是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一句非君子所为,能阻挡别人的进攻么?

东林党

这种情况还出现在之前的明朝,当时的明朝也已近末期,东林党的人也同样是传统儒家学士,他们能做的只有维护皇位,排斥后宫摄政,防范阉党,而对于国家的改革却毫无概念,他们不知道,他们要做的不是防止太监和妃子们的干政,而正是他们所维护的皇帝,和皇帝集权制,不管皇帝有没有治国的才能,只要他是先帝后嗣,他就是皇帝,就是国家的最高掌权者,他们这些儒家学士的大臣就要杀身成仁的去效力皇帝。

黄宗羲

大厦将倾,明朝晚期的中国思想启蒙之父黄宗羲,则在此时苦苦寻找救国方法,最后想了几个月才发现,原来主要的祸害就是“君臣制度”。他后来在书中写到,国虽不可一日无君,但这个君应该是众人选举,将有才能的人扶上皇位,而不是靠武力和血统来决策,救国不能靠血缘,而是靠才能!

【配图来源于网络】本文由晓梦读史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