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入葬百年之后,他的陵墓遭遇了哪些人的黑手?

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成为北宋皇陵制度的第一个实践者。但是,他入葬百年之后,却遭到了多次盗掘。

977年5月,赵匡胤入葬永昌陵的时候,夯土筑成了两个鹊台,两个乳台,一条长达165米的神道通向宫城,宫城平面呈方形,边长约为240米。覆斗状的陵台位于宫城正中,顶部东西长18米、南北宽14米,底部东西长48米、南北宽45米,高近15米。石雕像分列神道东西两边,华表、石狮、石象、瑞兽、瑞禽、文武翁仲等数十件。加上孝章宋皇后陵、章怀潘皇后陵、陪葬的许王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德昭及夫人王氏、楚王元佐夫人冯氏、将军惟正亡妻裴天等,永昌陵的陵园已经南北长2000米、东两宽6000米。整个陵地南高北低,从南端的鹊台至北神门,落差近20米。

永昌陵香火缭绕、定时洒扫的日子,在北宋王朝改弦易辙之后迅速结束,厄运随之一阵阵袭来。

1126年11月,金军渡过黄河,攻破巩县(今巩义市),北宋诸陵一改往日的肃然和宁静,所用者都在抢掠之列。年底,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后,金军折返巩县,宋帝陵又遭洗劫。这时候,距赵匡胤入葬永昌陵刚刚一百多年。

1128年,曾任北宋殿中侍御使、河北提刑、知济南府等职的刘豫降金。1130年,刘豫被金人立为“大齐”皇帝,立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后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辖河南、陕西等地。做了“大齐皇帝”的刘豫,除了配合金兵攻宋之外,历史还能记住他的事件就是盗掘北宋帝王陵墓。

刘豫设立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按照墓葬的规格级别划分盗墓范围,河南淘沙官专司盗掘皇陵之事,汴京淘沙官专司盗掘民冢之事。《大金国志》记载:“西京兵士卖玉柱椀与三路都统,(刘)豫疑非民间物,勘鞫之,知得于山陵中,遂以刘从善为河南淘沙官,发山陵及金人发不尽棺中水银等物。以谷俊为汴京淘沙官,发民间埋窖及无主坟墓中物”。

父亲挖墓,儿子也不闲着。刘豫的儿子刘麟军权在手,专门组织了一支挖掘墓葬的军队。《宋史》记载:“时河、淮、陕西、山东皆住北军,(刘)麟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墓冢发掘殆尽”。

依据当时的国家大势,我们判断,刘豫父子的挖墓行为,应该是在宽松从容的状态下进行的,永安陵(宣祖赵宏殷)、永昌陵(太祖赵匡胤)、永熙陵(太宗赵光义)、永定陵(真宗赵恒)、永昭陵(仁宗赵祯)、永厚陵(英宗赵曙)、永裕陵(神宗赵顼)、永泰陵(哲宗赵煦)等帝王陵墓在这一时期定是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官盗刘豫本来已经让这些帝陵破败不堪,宋末元初的民间盗墓又让这些帝陵雪上加霜。

《宋人轶事汇编》记载,朱漆脸是宋末元初时洛阳一个有名的盗墓者,他知道刘豫当年虽然盗掘了永昌陵,却没有打开棺椁,劫走宝物。朱漆脸准备对永昌陵下手,在揭开棺椁后,他想把太祖腰里的一条玉带取下来。而太祖太重,取下玉带不太方便,朱漆脸便用绳子绑住太祖的肩膀,将绳子的另一端套在自己脖子上,用力把尸体吊起来后解下玉带。孰料,腐坏的尸体受到挤压后从口中喷出一股黑水,他满脸被污,洗之不去。此后,就落下了这个“朱漆脸”这个恶号。

在元朝控制了汴洛之后,北宋陵区地面上的献殿等礼制建筑(除石刻之外)全部毁坏,变成废墟。正像《南朝杂事诗》慨叹的那样:“回首东都老泪垂,水晶遗注忍重窥。南朝还有伤心处,九庙春风尽一犁”。

北宋帝陵的厄运还远远没有结束,元代又流行尸骨能治愈骨折的说法,这时,北宋帝陵及其陪葬墓再遭盗掘。

清末和民国初年,军阀毁坏,群众盗掘北宋帝陵的事件时有发生,以致于各地古董商盘旋往来不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