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俗语说“借粮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来看看鲁迅都说了啥?

为何俗语说“借粮不借柴,借衣不借鞋”?来看看鲁迅都说了啥?

中华有四千年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以诗书礼仪居多,但是除此之外,也有很多教人做人、识人的文化。文化中,唐诗宋词和文章是其中楚翘,再有就是饮食、服饰和建筑文化,但是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种在民间群众中口头流传的文化。那就是民间的俗语,这些俗语虽然没有诗词那样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也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同样很有实用性。

其实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就能接触到很多俗语,比如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十八没有二十精”、“姜还是老的辣”、“马看牙板,人看言行”等等很多俗语,这些俗语虽然都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确实平常生活中最实用的俗语。今天就来看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很容易用到的一个俗语“借粮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为什么要借粮食却不借柴火呢,粮食明明比柴火值钱啊。第二句为什么要说借衣服不借鞋子呢,衣服和鞋子差不多,但是衣服要比鞋子更不方便借啊。不过既然是俗语,就一定有它的道理,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吧。

其实啊,借粮不借柴,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概括了太多这个社会的现实情况。吃的粮食都是可以用金钱买到的,如果你没钱的时候,我可以把粮食借给你,等你有钱了、周转过来了,再还给我也不迟。但是如果你是来借柴的,那我家即使有很多柴火也不会借给你,因为,柴火只要勤奋一点,不管是砍柴还是捡柴火,都会有柴火用的,不需要用钱买。这句话也映射了现实社会,如果你人很勤奋,只是现在没有钱了,那我可以借给你,因为我不担心你还不上,但是如果你懒得连柴也要借,那么我就不会借给你,连柴都要借的人,会被认定为没有能力偿还的人。

当然还有另一种原因,中国的老百姓们都对迷信的事物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精神。就是说这个“柴”字和“钱财”的“财”字是同音,财也代表了一个家挺的财气和气运,我把我的财气借给你了,那我以后怎么办,这对我肯定不好啊,所以不能借。

最后一点原因呢,就是因为这柴火不好衡量,柴火也有好坏之分,有的柴火烧起来烟气少,很耐烧,但是有的柴火就烟气很大,并且不易烧。等到人家来还柴火的时候,总不能先烧烧再定论吧,所以这是不可借的。粮食就不一样了,粮食的好坏一眼就可以分辨,并且别人借多少可以称重来计算,这样等到还的时候也方便。

至于第二句,借衣不借鞋的说法就更加的严厉,上半句的钱财啊、粮食啊,都是身外之物,这下半句就直接关系到自己的自身。大家都知道,这些俗语都是从古流传至今的,那么这些俗语也很适合古代。鞋子是穿在脚上的,尤其是女子,对于自己的脚很是重视,如果把鞋子借给别人穿了,那么就像把自己没穿衣服的情况下置于大庭广众之下。水浒中,西门庆只是摸了一下潘金莲的小脚,潘金莲就已经觉得自己出轨了,可想而知这事态是有多严重。

关于这里,鲁迅先生对于这个的解释非常到位,那么鲁迅先生都说了啥呢?在鲁迅的《而已集》中有文: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x器官!随后又会想到性............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对于鞋子来说,同样的,一看到鞋子,联想到大腿,随后也是联想到性。这或许也是古人女子对于脚非常重视的另一重要原因。鲁迅先生对人性方面观察的很是透彻,他往往会针对性的说出中国人性格的好与不好、优点与缺点。鲁迅说的不仅仅是一句话那样简单,其中也富含了很多哲理。

另外一点,与上面说到的不能借给懒人这个观点是相同的。在古代时期,平民老百姓穿的都是自己做的鞋子,基本上都不去买鞋子,因为一点布料就可以做鞋子,很是节省,如果这个人连鞋子也要借,就证明他实在时懒到家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