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中不为人知的明代紫釉文物!

说瓷器,明代的官窑文物之中其实除了青花五彩斗彩釉里红这四大金刚,还有一些属于稀世珍宝。比如茄皮紫釉,这种釉就极为稀少,民国时期的许之衡曾经写过一本小书《钦流斋说瓷》,里面讲到“茄紫一色始于明末,康熙继之,皆系玻璃釉。淡者比茄皮之色略淡,深者比煮熟茄皮之色略深,故有淡茄,深茄之分”。

这种茄紫色釉的出现,其实不是明末才出现的。台北故宫珍藏有一件明宣德年制的淡茄皮紫釉弦纹三足樽文物,高仅12厘米,内外都施淡茄皮紫釉,口沿下有凸起的阳文款大明宣德年制。这件瓷器的图片笔者早年见过,等到想起来要找,却找不到了。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紫釉(符合今人对紫色的界定)和宋元时期的紫定那种酱色釉发色原理和原料都不同,属于景德镇明代的新发明,只是明代一直没有生产多少。目前可见到的还有弘治,嘉靖万历时期的茄紫釉文物,数量都极为稀少。

宣德时期发明的茄皮紫釉,其实使用的是和霁蓝釉一样的钴土矿配釉而成的高温色釉。今天,依然用一种江西产的叫做“叫珠料”的土青作为茄皮紫釉的主要原料。叫珠料产于江西吉安、上高诸县,本来是画青花所用的青料,但氧化钴的含量很低,青花发色不好。上等料氧化钴的含量也仅有O.8-1.5%之间,而氧化锰的含量却往往超过20%,所以在云南珠明料和浙料被发现后,很快就没人用来画青花了。

这种青料实则是锰矿。氧化钴不过是锰矿中的杂质。而茄皮紫刚好是氧化锰在高温下的发色。我们平常所说的青花色艳,蓝中泛紫,其实这个紫就是因为青料里含氧化锰的缘故,所以发紫,并不是氧化钴的呈色。对元代文物和永宣文物进口苏勃泥青和苏麻离青的研究表明,苏料中氧化钴含量极高,氧化锰含量极低,氧化铁含量更高。一般氧化钴为10%,氧化铁为40%以上,氧化锰只有不到1%的含量。这和国产青料氧化锰动辄20%,氧化钴仅有不到2%的成分是炯然不同的。

明代景德镇瓷匠,很可能是偶然情况下发明了茄紫釉。这种釉不太可能用进口苏料来配方,因为这种配方里面,氧化锰含量极高,哪怕就是苏料的尾矿也达不到这个氧化锰所必须的含量。所以,这种宣德茄皮紫釉,一开始就极有可能是用国产土青料配出来的高温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宣德时期,江西上高诸县所产的国产青料已经进入到了景德镇作为瓷器原料使用。

然而这种叫珠料并未出现在明代史料里。明代史料有类似记载:明正德十三年(1515年)江西《瑞州府志》载:“上高县天则岗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以绘画瓷器。”对于文献中的无名子,目前研究者普遍认为即是石子青。石子青,又称石青,据《江西大志·陶书》记载:石子青产瑞州诸处(今江西高安、宜丰、土高一带)。这下咱们明白了,原来叫珠料就是石子青,又称无名子或无名异。宣德茄皮紫釉文物应该就是石子青调配而成的,可见石子青早在宣德时期就进入御窑厂,只是当时作为一种代替进口苏料的试验品并未得到重视。这或许也是宣德青花中国产料来历的一个旁证。

明代颜色釉文物里,紫釉和紫金釉并不是一回事。紫金釉,即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酱色釉。这种酱釉在古代一般被称为紫釉,又称柿子釉,早在宋代的紫定和耀州窑紫釉都是紫金釉。所谓紫气东来,红得发紫说的紫,其实都是一致酱紫色。紫金釉的发色剂主要是含氧化铁极高的紫金土,这种紫金釉明初洪武就已经出现,宣德时期比较多。虽然也较为稀罕,但存世数量和茄皮紫相比,就多了很多了。这种紫和茄紫比,可见下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