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安南复立,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

通常认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是于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受命,六年(143年)成行。不过《西洋番国志》所附的一道敕书表明,宣德五年五月初四日,宣宗就下令南京守备太监支领下西洋所用钱粮货物等给郑和等人,不许稽缓。这说明至晚到送天,宣宗己经正式决定让郑和等人重下西洋了。此时距离他向黎利做出妥协让步不过二十天。在失去了从安南方面挽回尊严的耐也后,就立刻重新启动了停罢已久的下西洋活动。宣宗行为背后的动机显而易见,那就是试图挽回大明皇帝的尊严,从另一途径维持明在诸番国中的威信。朱瞻基宣称此次下西洋的原因是自己即位改元已久,而\"诸番国远处海外,未有巧知。\"

《明史》说是\"践巧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言辞虽然略有不同,但都是说明了这样一个的事实——宣宗即位已久而诸番国朝贡不勤。事实上西洋海陆诸番除了爪哇、占城、遥罗使者毎年入贡外,其余诸国中只有苏口答剌、满剌加、浮泥、白葛达、榜葛剌国各于宣德元年入贡一次。此时大明早已不复永乐时\"么的盛景。西洋各国何奶令落了昔日的宗主国呢这当然与明朝弃置交趾有直接的关系,军事上的失败直接导致明朝影响力的下降。宣宗在安南问题迟迟不能解决的倩况下,又发现西洋诸国中很多没来朝贡过,于是立刻着手维持明在西洋朝贡体系中的地位。

这次远航邦和等以宣德五年六月奉命,但因为下西洋停罢已久,准备工作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再加上等候季风,所以在福建长乐港停泊到宣德六年十一月才出发。宣德八年(1433年)屯月六日宝船队回京,此次旅途历经二十余国,归途中郑和逝世。这是他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宣德皇帝欲郑和率宝船队重下西洋来稳定西洋的宗藩体系,结果当宣德八年宝船队巧来时,确实有古里、柯枝、锡兰山、佐法儿、阿丹、甘己里、忽鲁漠斯、加异勒、天方、默德那等十一个国家随船来朝贡。然而之后更多的事实证明,宣德\"弃置交趾\"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长期的和致命的。这一事件沉重地打击了明朝在西洋地区的国际声望,动摇了明朝的宗主国地位。失去了安南后很快就失去了西洋,这一点恐怕是朱瞻基也没有料到的。

打败强大的明王朝大大提升了安南的影响力。宣德二年(1427年)二月,黎利还未获得明朝的封赐,但占城、哀牢等周边国家已经来向安南进贡,以示臣服。安南伊然坐上了一个地区性\"宗主国\"的宝座。而明朝在安南的军事活动失败后就彻底撤出了安南。送样一来,明失去了与占城接壤的有利条件,昔日对整个占城国的影响力也不复存在,更使占城很快就落入了安南的影响之下。一向勤修职贡的古城竟也不把明朝当回事了。

正统元年(1436年)五月,明英宗朱祁镇敕谕占城国王曰\"近者遷罗国使臣奏:宣德四年(1429年)本国差使臣同番伴男妇一百余口,驾如及方物入贡,至国新州港口被国人拘留。宣德六年(1431年),朝廷下西洋官军二千余人乘船值风,飘到王国地方,亦被拘收。敕至,王即将原留遷罗国人口方物及下西洋官军尽数放回,使彼此人民各得遂其父母妻子完聚之愿。王亦长享安乐。否则天地鬼神必有所不容者.王其省之,体朕至怀。\"然而到了正统十一年(1446年)秋屯月英宗敕谕占城国王时仍言\"又常遣敕令王国中,将先所拘留退罗国使匡人伴一育二千余人发回本国。及将朝廷下西洋陈千户等官军人伴二十一人差人护送赴京。

迄今岁久,俱无奏报发遣。此亦尔先王时事,未知王常闻否。敕至,王宜体肤恤人之伯,即一一换究照数发回,使人各得还其乡里,\"遂父母妻子团圆之乐。如此则天必鉴佑,使王及国人皆获善报,永享太平之福。否则天鉴化昭,恶巧亦必不夾。王其省之。\"占城在宣德四年扣留遅罗派往明的使者以及贡物,在宣德六年甚至扣留了明朝下西洋的官军,事情都发生在明朝从安南撤军后不久。这种事在永乐年间交化为明朝郡县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再看这些敕书的措辞,也与永乐时大相径庭,不复当时髙下任也的气概,劝诫的所凭竟只是鬼神报应之说。最要者堂堂宗主国,十一年闽常遣使敕令藩国归还本国人员竟然毫无结果,可见宣德后明王朝对占城的影响力之微弱。明朝对占城的新洲港这个最近、最重要的交通中也站也失去了基本的影响力,下西洋活动的可持续性可想而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