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一奇事:两军阵地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众所周知,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历史上最为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大战役之一。人们一谈起这次战役,经常自然而然地联想起电视电影作品中解放军摧枯拉朽、横扫千军的壮阔历史画面,令人大呼过瘾。

鲜为人知的是,在淮海战役后期,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奇特的景象:敌我双方的阵地虽然紧紧连接在一起,但把视野稍稍放远一点,却能发现,不同的阵地上竟然连自然景观也大相径庭、截然不同:在那凛冬已至之时,敌方一侧居然无树无雪、一片荒凉;而解放军这一则不但有雪,雪下还覆盖着茂密的植被,一片生机勃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观呢?这与整个战局的逐步推进密切相关。

淮海战役是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打响的。首先解放军全歼蒋军黄百韬兵团10万余人,接着又把老蒋的精锐主力黄维兵团消灭个干净,还一举活捉了兵团司令黄维。

此时,龟缩在徐州、孤立无援的杜聿明3个兵团向东南方向逃窜,被解放军紧紧地包围在永城县青龙集陈官庄方园不到10公里的农村。

当时11纵队32旅96团正在津浦线蚌埠西北方向南岳庙打了歼敌一个营的胜仗,正当96团官兵欢庆胜利时,突然接到纵队命令,要求96团3天内日行100里,迅速北上抵达作战地,提出的口号是:“时间就是胜利!”

部队到达目的地后,才知道大军团已团团围困杜聿明二三十万敌人,准备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全团上下兴奋得将3天艰苦行军的疲劳一扫而光。

当时解放军的阵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全团上下紧张地挖战壕、擦枪炮、运弹药,并随时粉碎敌人突围逃跑的企图,同时不断地向敌阵地连续发射劝降宣传弹。

有意思的是,一些可爱的战士,想了一个绝妙的劝降“宣传弹”——手拿盛满热腾腾的米饭加红烧肉的饭碗,用小木棍把碗敲得丁当响,然后向敌阵地喊话:“顽固抵抗是死路,缴枪投诚是活路,我们这里有的是饭和肉!”

这一手可真灵,天一黑就不时有敌军士兵在解放军枪炮有效掩护下,向解放军阵地投降。自从用上这个妙招之后,一到夜间,听到有激烈的枪炮声,不用估猜,就知道准是有敌军投诚的事发生了。

当然,枪炮声大作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被围困的敌人由于弹尽粮绝,南京方面不时有运输机来投掷食品罐头,因敌我阵地贴近,往往不偏不倚投在接合部,这时就会出现一场“争夺”战,解放军为了不使敌人夺得“活命食品”,全力开火,从而压住对方夺取战利品。

解放军还从投诚过来的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控诉中,了解到敌方种种腐败和凄惨情景。

由于敌军是大兵团的出逃,粮草极少,开始还能吃点随队携带的食物以及当地群众来不及带走的粮食家禽。过了一段时间,食物越来越匮乏,无奈之下之能大杀战马充饥。慢慢地,战马都杀光了,只能连丢弃的马皮和军用皮带也煮了吃,大地麦苗和白雪也喝个精光。

正是由于食物极度匮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后来在两军阵地上出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景象:敌方那边放眼望去,既没有树也没有雪,一片荒凉;解放军这一边则是大片大片白雪皑皑,遍地树木葱茏,处处生机盎然。

敌军空投的物品有罐头、饼干、烧饼和香烟等,绝大多数都被中高级军官所占有,他们自食有余,就设摊向士兵们用高价售出,从中盘剥,由此发生官兵间的对抗,甚至自相残杀。其中最惨的是伤病员,没有治疗活活饿死。一些顽固的国民党军官直到这时仍妄图垂死挣扎,对于那些向解放军投诚未果的士兵,下令一律就地枪杀。

以上种种充分反映了敌人虽拥兵数十万,却无半点战斗能力,怎能逃脱被歼的命运呢?

1949年1月10日,战地10余个纵队一接到总攻命令,万炮齐轰,一片喊杀声,敌军几乎未作多少挣扎就乖乖地向解放军缴械投降,伪装成士兵的司令杜聿明被解放军活活逮住,20余万战俘及其随队军官太太在威武的解放军战士看押下,走向早已为他们准备好的战俘营食堂去享受香喷喷的香菜热饭。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