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西渐•// 寻访曹雪芹的英国人

文/蔡小容

BBC纪录片《中国的故事》

BBC纪录片《中国的故事》第五集,画外音解说:“曹寅是汉人,并非满族……”曹家在满族入关前被虏,但康熙深知,如无汉人扶助,他无法达成对中华大众在文化上的真正统治,于是他对许多仍忠于前朝的文人实施怀柔政策。曹寅少年时曾是康熙的伴读,后任江宁织造,曾主持刊刻《全唐诗》等典籍,康熙六次南巡,他四次接驾,其女为平郡王王妃。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年间,四代织造世家曹府被查抄,合家离任返京,从此家业凋零。

锦衣军闯入,带着无数番役,各门把守,分头抄检,财产被列单清查,人员被带走审问。“这一切都被曹寅十三岁的孙子曹雪芹亲眼目睹了。他是个警觉的、聪明的孩子,受惊吓的他想起了爷爷爱说的一句老话:‘树倒猢狲散。’他们搬进北京的胡同里居住,他在想象的世界中长大……”

解说人是Michael Wood,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担纲《中国的故事》编剧和主持人。他这样说曹雪芹:“他想当一个作家”,曹雪芹本人是不是这样想的呢?作家在当时并非是一种职业。不论职业与否,在乾隆的文字狱时期著书都是危险的。曹雪芹没有考取功名。“他曾在一间酒庄供职,睡在马厩里,也曾在一家富裕大户里教私塾,但因与家中女仆传出绯闻而遭到解雇。之后他再也没找到过工作。”这些事实用英语这样造句说出来,换了一种味道,宽袍大袖遮掩着的斯文穷困被赤裸裸地揭开了,现实是如此直白,荒寒窘迫直接传递给了我们:被解雇,找不到工作!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没工作你试试看,吃什么?怎么活?“举家食粥酒常赊”,我们在品味曹雪芹这句诗的时候,可能并没想到他饿着肚子。饿着肚子而写出元气充沛的句子是不易的。

曹雪芹的确成了一个作家。Michael Wood坐在北京某条街巷的酒吧里,读英文版的《红楼梦》。他把书放下,拿起笔写点笔记,他读的这册书和我的是同一版本,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第一册,企鹅版,封面是唐寅画的《吹箫仕女图》,我的一位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无意中看到我的博客提到这本书,从纽约的旧书店里买下给我寄来的。霍克斯的翻译多妙,堪与曹氏原著并肩了,恍惚中我觉得Michael Wood也像霍克斯,他们都是英国人,Wood读霍氏译本,他俩对曹雪芹的理解一定是共通相融的。为翻译这部书殚精竭虑,说“一切都要译,即使是双关语”的霍克斯,说只要能传达给英语读者这部中国小说带给他的乐趣的万分之一,他的此生就不算虚度了。

Michael Wood推开曹雪芹故居的门。曹雪芹的故居在香山附近的村庄,片中的实景符合他“著书西山黄叶村”的写意:窗外的杨柳被劲风吹拂,流水潺潺也正湍急,野草摇晃,黄叶铺地。这景象就是曹雪芹在他写作《红楼梦》的十年中看到的,延续到如今。“贫穷无处不在地令我难以忘怀,破旧的炉子、硬邦邦的床铺、茅草屋顶、格子窗,但这些东西却不会成为产生创作灵感的必然障碍。实际上,我的门前所见的景色、风光、树木和秋叶,还有风,都鼓励着我进行写作。有什么能阻止我把这一切变成故事呢?”这段解说,正是曹雪芹的自叙:“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

音乐就在这一刻响起来了——我熟悉的音乐,《蝶飞花舞》,原为游戏《大唐游侠》中的百花宫背景主题曲,笛、箫、古筝、琵琶,真个是若蝶恋花、翩然纷飞,这就是曹雪芹的想象力飞起来了,百花开遍,飞花舞风,伴随这音乐的则是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段剪切,一轴中国古画缓缓展开,大观园的背景上流淌出英文书名“A Dream of Red Mansions”——宝玉,愣愣地看着黛玉梳妆,她回眸对他一笑;宝、黛、钗,三小无猜地在嬉闹;宝玉大婚,揭起盖头,却是宝钗……我们认定忧伤、隽永的1987年版电视剧是经典,可是这里的确应该用新版才能与这音乐的蝶飞花舞相谐和。太棒了,难为编导怎么会知道这音乐、这电视剧,难为他怎样想来!这一段我看了十多遍,每次看到这里都有眼泪冲进眼眶。

啊,曹雪芹先生。假如你能看到自己耗尽心力终未写完的书出版,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假如你能看到二百多年后,由英国人拍摄的这段关于你和你的书的纪录片。

蔡小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