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战斗英雄,一座高地因他的名字而在战争中闻名

本文来源 :咕咕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在80年代的老山轮战中,有一个高地的名字如雷贯耳,全军皆知,这就是“李海欣高地”。这个高地就是用来纪念当时保卫这个高地而牺牲的李海欣烈士。像先辈们创造的塔山、黑山、上甘岭英雄传奇一样,“李海欣高地”也成为了新时期我军军魂的象征,注定将永耀军史,激励一代代军人奋勇前进。

李海欣生于1962年,1981年1月就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对越战场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党员之后的李海欣更是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和人名做出贡献,哪怕是付出自己的生命。

1984年5月17日,老山战役即将开始,当时的李海欣是119团8连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是高中毕业,打仗李海欣也是一个好手,战士们没有不佩服李海欣的指挥能力的。17日,李海欣接受命令率领十四名战士镇守142号高地,这个高地位于松毛岭地区黄罗方向最前边,是解放军146号高地的警戒阵地,还控制那拉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越军三面包围着这个高地,每天都受到大量炮击。他们白天轮流蹲猫耳洞,夜晚防敌偷袭。每天只能吃两顿饭,喝水要到一公里外的河沟去背。尽管条件很艰苦,但是李海欣紧密团结战士,守卫阵地。晚上他一个个地检查哨位;白天,常替战士值班警戒。遭敌炮火袭击时,他让大家躲在掩蔽部,自己守在洞口。在他的模范行动感召下,大家以苦为荣,烂裆不叫苦,伤口感染不下阵地,守卫高地55天。

七月十二日凌晨四点五十分,越军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偷袭142号高地。李海欣沉着果断,命令全排“进入阵地,准备战斗”。当越军离他们只有十多米时,他指挥大家,用成束的手榴弹一齐砸向敌群。在我各种火器猛烈射击和炮火的有力支援下,打退了越军的进攻,越军偷袭失败,便以十倍于我的兵力进行强攻。当南侧之敌逼近他们只有十多米远时,他和战友们又用手榴弹朝敌群砸去,炸得敌人血肉横飞。此时,二十余名越军从东北方向突破前沿,李海欣立即命令杨国跃等五名战士,在堑壕里同立足未稳的越军展开激战,毙敌十名,将敌打退。另一股敌人又从西侧冲上来,李海欣带领蒋志华扑过去,他用冲锋枪猛烈扫射,毙敌八名,并按响一颗预设的定向地雷,打退了越军的冲击。当李海欣转身观察时,突然被越军弹击穿右胸,战士要为他包扎伤口,他见越军又扑上来,说:“不要管我,快去消灭敌人!”忍着剧痛,向一颗定向地雷压火点爬去,按下电钮,将越军炸退。九班长杨国跃跑来又要为他包扎,他说:“别管我,告诉全排同志,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守住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这时,他发现高地左侧的越军向上运动,随即推开杨国跃,使尽最后力气,爬到定向雷压火点,按下电钮,当定向雷爆炸的同时,越军投来的一块TNT炸药爆炸,李海欣光荣牺牲。

李海欣父母扫墓

在李海欣英勇献身精神的鼓舞下,142号高地的战士们高喊着“为排长报仇”的口号,经过十多个小时的激战,打退了敌人一个营和一个特工连的六次轮番攻击,以毙敌一百零四名的辉煌战果。牢牢地守住了阵地。李海欣等十五位同志,被大家誉为“十五勇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高地,被称为“李海欣高地”。1984年9月李海欣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当时为了纪念李海欣的事迹还有人做了一首诗: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