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匾额上的“门”字是一个错字,为什么历代皇帝不去改它呢?

故宫总共就住了两朝皇帝,明朝和清朝。入住了经历了明朝14位,清朝10位皇帝的故宫,为什么那么多的“门”字都是错别字,而且没有改正,难道皇帝和皇帝身边的人都是文盲吗?

话说朱元璋做了大明的开国皇帝之后,自然志得意满,大兴土木建设各种皇家宫殿府邸,一些年过去了,这些宫殿都差不多造好了。

接着,朱元璋就找些人给他这些宫殿的门写门匾,找来找去,他选了当时号称书法“独步当代”的中书舍人詹希原去写门匾。

詹希原是明初最有名的书法家,经常为达官贵人的府邸题字题门匾,大家都以能获得他的真迹为荣。

接到皇帝的单子,詹希原非常兴奋,这可是光宗耀祖的大好事啊,可不能给怠慢了,赶紧准备妥当,兴冲冲地跑皇宫写字来了。

不知道是太激动还是不注意的因素,总是,这写了几个门匾,那个“门”字的内钩总钩得那么高了大了一些。

詹希原在那兴冲冲地挥毫写着,这边朱元璋也兴冲冲地赶来欣赏,先看了太学集贤门。

一见这“门”字,朱元璋那脸就板起来了,越看越不对劲,越看心情越差。

最后,皇帝怒了:朕这地儿是要召集天下士子贤达来的,你这钩这么大,是要堵住贤士进门的路吗?还是要堵住朕招贤纳才的路?

这皇帝说啥就是啥吧,反正这事儿也很符合朱元璋的性格和风格。

总之,可怜的詹希原写着写着就被拖出去砍了头,简直再是窦娥之冤。

可没办法,谁让他为朱元璋办事呢?

于是,詹希原写过的“门”字的钩都被涂掉了钩

此后,明朝各处宫殿、衙门、城门的“门”字都不带钩,朱棣在北京建都城时也遵循了这个习惯。

从此,明朝一直将这个习惯变成了规矩。

满清入关取代明朝后,基本上北京城保持了明朝原貌,只是那些城门、宫门等等的名字重新命名或重写,增加了一定的满语。

此后,“门“字没有钩的习惯就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