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看诗圣笔下的冬至什么样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这首《冬至》传于后世的鉴赏并不多,但是都非常犀利经典。其中《诗源辨体》评价此诗通体对偶,而且淋漓骀荡,遂入小变。

每一年的冬至我都是客居他处,困苦忧愁几欲折煞。诗的首联直截了当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次二句写自己年岁渐老,形容枯槁。又在颈联中雪后清晨自己散步时目及之景,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与愁苦,字字珠玑,意蕴深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这首诗是杜甫在冬至后一天写下的,描写了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除了用刺绣添线形象地暗喻白昼增长,诗中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

首联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作者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与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间两联采用分承的手法,颔联直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颈联直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

尾联以抒情作结,而且着笔于眼前景物,却结于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云物不殊,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体现了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是杜甫诗中为数不多有闲适之意味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