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剑真的不祥吗?这个流传千年的说法竟源自一帮道士

编者按:广大冷兵器爱好者在生活中最大的苦恼和困扰可能就是:不论圈子里的人怎么爱,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对冷兵器,特别是对刀剑的印象都是“不祥”。“你弄这个干什么用”和“这玩意放家里不祥”这两句话,堪称冷兵器爱好者一生的魔咒。不论你买的是古刀今刀,真刀假刀,开刃还是不开刃,这两句话肯定跟你们一辈子。第一句是怀疑你要作奸犯科,是防着你,第二句就是“为你好”了。可明明出土的汉刀上刻着“大吉”,“宜子孙”,怎么现在反而“不祥”了呢?

▲1974 年山东苍山县汉墓出土的环首钢刀,上有错金隶书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祥),宜子孙。

根据出土的汉代刀剑等资料来看,汉代人可是认为刀剑这种防身保家卫国的利器,是一种吉祥的存在,不仅自己要佩戴、家里要摆放、还要传以子孙。所谓武器不祥,应该装鞘里也是扯淡。别说汉代,全世界都知道,没有刀鞘保护,金属刀剑很快就会锈蚀。这才是武器要装鞘的真实原因。另外,汉代尤其讲究。不但有刀剑鞘,还有精美的刀剑盒。从盒子里拿出来的刀剑,还要摆在名为“兰倚”的剑架上。从实用角度讲,刀剑能防身护家,从迷信角度讲,这种精良铁器能镇住魑魅魍魉,怎么可能不祥?

那么,刀剑是怎么被当成不祥的存在呢?这可能就要归咎于道教了。主体成书于汉代的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卷七十二《不用大言无效诀第一百一十》有这么一段话:“今军师兵,不祥之器也,君子本不当有也,下之恶之。故当置于鞘中,坚治藏之,必不贵有之也,不贵用之也。”你看,现代人所认为的兵器不详,以及必须收藏在鞘里的说法是从这本书里来的。但是!这个世界就怕但是!这段说兵器不详的话,其实后面还有一段:“但备不然,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治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耶(邪)”

▲汉剑残剑剑首。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百炼钢折叠锻打的痕迹

什么叫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这就是典型!既然是“备不然”的坏东西,随便买一把就行了,何必追求品质自行生产制造呢?还要造到“莫邪”的程度?不过,大家也要感谢道士们的这段记载,让我们可以从文献一窥汉代冶炼的技术特点:先采矿(击治石),冶炼矿石提取生铁(求其中铁),炒炼生铁成钢(烧治之使成水)以及最后锻钢成剑(万锻之,乃成莫邪)。

▲残剑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根据这里所述的铸剑术流程,尤其是“烧治之使成水”的描述,可以判断该铸剑术乃西汉时期兴起的炒钢技术。可惜汉代的记录还是太简略了。而炒钢术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改进,人们尝试用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来注意控制铁水中的含碳量。

▲研磨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太古土兑经》中载有《炼铁精法》:右取生铁四两炼之,一销一入黍米酒中,又洋,投之米许硇砂、半两矾石。食久,急搅,又倾酒中,洋之。如此三十遍得精矣。“洋”通“烊”,使金属熔化之意。硇砂为氯化铵,矾石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铝盐,受热易分解,分解出的酸性物质可与铁之氧化层结合,亦可直接参与生铁的脱碳。这种方法是反复进行加热、搅拌、脱碳,其目的是把生铁的含碳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制成铁精;为了防止脱碳过多,加工过程中必须使生铁保持为半液体、半固体的状态,多次加入米酒即是起调温作用。这是直接熔化生铁,搅拌脱碳的炒钢法。

而东魏、北齐年间(550 左右),又一个道士在冶金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綦母怀文。綦母怀文“以道术事齐神武”,他发明了“宿铁刀”,“宿铁”即通常说的灌钢。《北史》卷八十九《艺术列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这种灌钢技术。

▲典型的灌钢法。水波纹来自生铁融化后滴“灌”到熟铁上 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这个道士的制作流程主要分四步进行:

第一步炼制灌钢,即在炼钢炉的上层放置生铁块,下层放置熟铁块,经过高温煅烧,上层生铁因含碳量高熔点低,先于下层熟铁熔化,含碳量较高的生铁液体滴到下层熟铁中化合,使之含碳量升高而成钢;第二步将得到的灌钢刀胚进行反复加热、锻打,制成钢剑;第三步在加热炉中对钢剑作热处理的加热;第四步将加热到淬火温度的剑体进行淬火热处理。

▲五代服刀,表面雾气一般的的花纹就是双液淬火的功劳 来自微信网友猪糯糯

淬火是铸剑工艺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淬火时要得到马氏体组织,必须具有较大的冷却速度,但是冷却速度过大,会产生很大的淬火应力,从而导致铸件的变形或开裂。如果将先将加热好的铸件,放入一种冷却能力较大的淬火剂中冷却至 300℃左右,再迅速移到另一种冷却能力较小的淬火剂(如油)中进行冷却,这样既可避免奥氏体在高温时转变,又可使马氏体转变比较缓慢,以减少内应力、变形和开裂。

▲五代服刀身上的雾状花纹

綦母怀文的淬火法是“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五牲之溺”即牲畜尿液,其中含有 NaCl,相当于食盐水溶液。由于水中溶有食盐,当加热好的刀胚与盐水接触时,水迅即蒸发,而食盐则以颗粒状附着在零件表面,并急剧爆炸成云雾状,蒸汽膜随即破裂,使沸腾阶段提前到来,加速了冷却速度。然后选择使用冷却能力较小的“五牲之脂”(动物油)进行冷却。这样便较为有效地避免了因为急剧变化而可能遇到的变形和开裂等情况。

▲唐代残刀断面不同的颜色就是夹钢的位置

值得称赞的是綦母怀文“宿铁刀”铸造法中,“以柔铁为刀脊”,以宿铁(灌钢)为刃,已经使用了复合材料的技术。这样制造出来的刀剑,“斩甲过三十札”!开玩笑说,现在被网上各种吹捧的日本刀精良制造秘法,中国南北朝的道士就会了。那么,为什么精于铸剑的道士要说刀剑不详呢?

唐代的《洞玄宝灵道 学科仪》有一篇“作神剑法品”:凡是道学,当知作大剑法。斋戒百日,乃使鍜人用七月庚申日、八月辛酉日,用好铤。若快铁作精利剑,~~~如此剑,恒置所卧床上栉被褥之间,使常不离身,以自远也,既足以逐辟邪魔万精,又以照五形,依经奉致飞仙,剑代形耳。或谓曰:分影剑,或曰:挥神刀剑,字干,名良非。若眠卧恒祝,呼剑名字曰:良非,字干。神金晖灵,使役百精,令我长生,万邪不害,天地相倾~~~

记载中,真正造剑的流程配方字数还不及造剑前的仪式性准备的五分之一。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仪式化”。简单归纳一下,那些道士很可能的套路是:你手里的刀剑是不祥的,但道爷我做的剑,不光祥,而且能削铁如泥,斩妖除魔!你们要信我哦!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灵吸怪,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