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直言却遭大刑,那个捡回遗落历史的司马迁,实在让人敬佩

文/肖宝说说

敢于直言却遭大刑,那个捡回遗落历史的司马迁,实在让人敬佩

【原创首发,禁止复制抄袭,违者必究】

西汉时期,国势强大,经济政治繁荣的时代,有这样一个史学家,他以笔写史实,他用他真实而细腻的笔触给我们留下一部传世经典,他是司马迁,那部传世经典叫《史记》。按理说在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的时期,他本该安稳度过一生,勤勤恳恳写着那些历史,然后把它留给后人,并流芳百世,可是并不是这样的进程。他的一生小灾是没有多少,但是却有着一个差点改变他人生的大祸。

司马一门均学识不浅,他的祖父司马喜用四千石粮食换了全家不用徭役,这也给一家制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让他可以有学习的机会。他的父亲也十分博学,对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见解,而这些全都是他早期积累的精神财富,父亲和祖父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学习精神,也都成为他后来人生路上面对那些挫折的支持。

二十岁之前,他过着在老家务农并且坚持学习的宁静日子,他放牧、耕读,日子就在这样平静的时光中过去。二十岁之后他终于在读够了理论知识之后,开始了自己的游学之旅。在父亲的指示下,他开始游历河山并去收集那些旧闻和古事,他去到一个个历史遗迹,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那些曾经厚重的历史,去了解那些曾经的风流人物。就在这样一圈之后,他回到长安,开始入仕为官,这个时候的他也因为身份的原因,可以看到宫中的那些藏书和档案,他或许就该这样安静下去,整理着这些年他游历和在书上得到的资料,然后开始着手编制一册属于自己的历史。

第一个意外来了,他的父亲在那个春天倒下了,而他父亲也在命垂旦夕的时候给他留下遗命,希望他可以继续司马一族的使命,继续编写他的论著,不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曾经史书中断,书籍遗落的经历,不能再发生了,这个嘱托成为他后来一生的奋斗。后来的他为了给李陵求情,惨遭皇帝斥责,随之而来的大刑,让他陷入人生重大选择。他没有觉得自己有错,只是这个时候书还未成,父亲的遗愿也未完成,如果自己选择保存名节,一死以表名节,那么那些遗落的历史由谁来找回呢?他最终选择了服刑,他选择用身体的残缺来换回历史的完整。

人人都道司马迁忍辱负重,是的他确实是这样的,那样一个对男性而言基本上是毁灭性的刑法,他坚持了下来,后半生的他不再为自己而活,他为自己的“史命”而活。但是我们不得不赞叹一下他的专业知识,他的记录永远都是最真实的,他客观而完整的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真正的历史。130篇,五十二万多字的巨著,在他手下完成,他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高于常人的毅力,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他敬仰孔子,他说自己“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他后来也和董仲舒和孔子的后人关系很好,而这些人对他的影响都很大,他在书中的主要思想就会有对于人物的评判标准就是来自董生的一些思想,他也从他们那边得到很多当时遗失的一些记录,让他在撰写中得到一些灵感和建议。他在天文星象也有一定研究,这些在他的书中也有体现,他不仅总结历史,还总结其中的星象规律。

他把自己的一生心血都给了这部巨著,然而这本书并不是在写完之后就得以流传的。据说它的传承得益于他女儿的小儿子,也就是他的外孙,外孙在看过祖父写的史记之后被深深吸引,然而在成年之后,政治清明的情况下他才有机会将祖父的巨著拿出来,自此这部巨著得以流传,也在后世取得极大的影响,给一代代人留下了着手可考的历史。

就他的一生来说,一生投身于自己喜欢的事业,凭借自身的天赋在那个领域做出了成绩,或者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史记》,前半生游历人间,为他做准备,后半生接过父亲的遗愿开始着手编写。然而一场意外差点让他了结,也是那个信念让他选择了坚持,他选择用自己残破的身体去换回那些完整的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