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阴人至今仍对阎应元念念不忘?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学会会员贺清令

一、阎应元是何许人也?

谈起明末抗清英勇就义的名将,我想对明朝历史稍感兴趣的人都能说出几人来,诸如史可法、李定国等人。但是说起阎应元,我想很多人都鲜有耳闻,可就是这样一个来自北方的小职员,江阴百姓到现在也未曾忘记,在2005年的时候,江阴百姓专门在文庙举行祭祀活动来祭奠这为抗清名将,那么阎应元究竟是谁?又为江阴做了哪些事情呢?

江阴文庙祭祠抗清三公

阎应元 ,字丽亨,直隶人,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据史料记载,阎应元身材魁梧高大,赤面红须,颇有关云长再世之感。崇祯十四年,朝廷任命他为江阴典史,其实这是一个比较基层的职位,主要掌管缉捕、监狱、治安方面的事务,所以官职并不是很高。

二、高门王谢献城亟,唯有丽亨抗清人

明朝末年,清军南下攻城略地,明朝南方省份的城池或开门投降,或象征性的进行反抗,或弃城而逃,反倒是一些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还在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1645年,南明政权在清军的猛烈的攻势下基本瓦解,与此同时,清朝在全国推行剃发令,这更是激起了一些汉族人士的强烈不满,其中江阴县的百姓举起反抗的旗帜,六月,将时任县令杀死,并将守城重任交赋给了当时已经准备前往广东任职的典史阎应元。

阎应元铜像(中)

杀死县令公然抗清的消息传到常州知府后,常州知府派遣三百士兵前往镇压叛变。在阎应元的带领下,竟然将这三百兵丁全部消灭,多铎得知此事,十分愤怒,便请明朝降将刘良佐前往镇压叛变。刘良佐最初采用的是的轮番进攻的战略,但江阴城守的是固若金汤。刘良佐见强攻不行,便将江阴城团团围住,试图断其粮绝其水,并让僧侣在城墙外跪泣恳求江阴城内百姓投降。但是阎应元和城中百姓视死如归,粮食短缺则每日定量发放,暂时缓解了城中的粮食危机。

多铎见江阴久攻不下,又让刚刚攻下松江的贝勒博洛率领二十万士兵前往援助,博洛见劝降不成,决定发起总攻,并下令须三日破城,然城中百姓浴血奋战,抵挡了清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博洛见此状,深感强攻不行,决定重新劝降,下令城中百姓只要交出阎应元,对于反叛之事可既往不咎,并暂缓剃发令在江阴的执行,但是城中百姓同仇敌忾,誓死捍卫城池。

阎应元抗清

在软硬兼施两月之后,江阴城中伤亡惨重,粮食越来越少,城墙由于缺乏材料难以修补。在此背景下,博洛下令将所有的红衣大炮装满狼烟炮弹,一齐发出,顿时烟雾弥漫,咫尺莫辨,守城士兵按照常例躲在城墙后面躲避炸弹,而清兵趁机潜入已经破败的城墙,而江阴城,在阎应元的带领下坚持了八十多天后,被清军攻破。

三、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

城破之后,阎应元见清兵无数,悲壮的说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拔出短剑刺向胸口,随后投水,正赶上刘良佐带兵来擒,将其从水中捞出。当刘良佐将其带到博洛的县署处时,见刘良佐掩面而泣,阎应元仰天长啸,慨然道不过一死而已,后不久死于狱中。

清朝的著名诗人和史学家赵翼曾专门为阎应元作诗一首,评价阎应元是“何哉节烈奇男子,乃出区区一典史”。我想这个评价是十分中肯的,江阴城中六万义民,在缺粮少箭的情况下,与清军二十四万军队僵持了八十多天,这本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可在阎应元的带领下,竟然坚持了这么长的时间,赢得了江阴百姓乃至清军的尊重。乾隆年间,清政府在江阴修祠堂专门祭奠阎应元,这一方面是乾隆为缓解民族矛盾而做出的示好动作,可未尝又不是对阎应元的一份敬佩之心呢?

参考文献:

1、李伯钦:《中国通史·册四》,万卷出版公司,2009年。

2、赵翼:《题阎典史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