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曾传旨命大臣制造蒸汽船,可是因为一句不靠谱的话失败了

在18世纪60年,随着蒸汽机的普及,以英美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登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列车,并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而到了19世纪40年代,当时的清政府才意识到世界已经变了。于是,道光皇帝为了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就下令全力以赴的制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蒸汽船,但可惜就在快要成功的时候,他竟然因为一件小事而放弃了,到底是什么事儿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公元1840年,在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第一次见到蒸汽船,横行于海上如履平地,即便是没有风也能急速前进,所以他就下令,要制造和英军一样的蒸汽船。但是手下的大臣们,却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以然,因为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这蒸汽船原理,而且莫说蒸汽船了,就连蒸汽机他们都没见过。

比如林则徐,他曾对道光皇帝说:“(蒸汽船)以火焰激动机轴,驾驶较捷”,意思就是说英国人的蒸汽船是用火焰驱动的,因为他看到船上时常会冒出火焰。要知道,像林则徐这样有眼界的人,都弄不清楚,更何况“两耳不闻国外事”的那些大臣们呢?当时的清政府真的就没见过蒸汽机吗?其实不然。

早在公元1793年,乾隆皇帝过83岁寿辰的时候,英国爱德华三世国王就派遣马戛尔尼来华,一来替乾隆皇帝祝寿,二来展示他们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果,所以也带来了大批的工业产品,如战舰模型,大炮,钟表等等,而其中就有一台蒸汽机模型。

但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对这些都不屑一顾,并自居为“天朝上国”。尤其是乾隆皇帝,将这些视为奇巧淫技,而且对马戛尔尼不行跪拜之礼十分恼怒。最后,马戛尔尼黯然打道回府,而那台蒸汽机,自然也在清朝官员的不屑之下黯然退场,并被他带回了英国。

四十多年后,道光皇帝面对机械化的浪潮,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可是雨后送伞——晚了一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道光皇帝就下令制造蒸汽船,一直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都还没造出来。而此时清朝政府,却有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在签订《南京条约》的时候,以耆英为代表的大臣们,受邀参观了英国的蒸汽船,并观看了蒸汽机的动力原理,而且还有英国人给他介绍。或许是耆英没听懂外语,因为当他和道光皇帝汇报的时候,竟然说 “(蒸汽船)按钟表之法,借水火之力”,很显然,这次他又弄错了。

另外,道光皇帝也不知道找专业的人才,偏让他信任的人去负责,如耆英,结果一直拖到1842年末,广州的造船厂才制造了一台蒸汽船。但性能并没有让道光皇帝满意,因为官员说蒸汽船行进不灵敏,而道光皇帝此时也早已失去了耐心,索性又下令停止再制作蒸汽船。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道光皇帝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而清政府也因此走向了衰亡。

由此可见,道光皇帝还是缺乏耐心,总想一蹴而就。要知道,西方列强之所以成为列强,在背后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尝试,面对失败从不会放弃,发展,发展再发展,哪像道光皇帝,因为一句不靠谱的“行进不灵敏”就放弃了,也许这并不蒸汽船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当时的官员还没习惯驾驶蒸汽船,所以就将它一票否决了。

当我们再回顾这段“憋屈”的历史时,总觉得可惜,眼看着成功在望,或许已经成功了,但还是因为道光皇帝目光短浅,导致制造蒸汽船,最后以失败收场。也许在当时来看,下令停止制造蒸汽机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放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来看,这无疑是弄丢了它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