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童3岁考中进士,与宋仁宗关系亲密,却因一缺点始终未被重用

科举制度是我国的选举制度,绵延千年,一路发展完善,唐代时增设了童子科,宋朝建立后,凡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能够通晓诗赋,并且参加童子科能脱颖而出,经过天子亲自考核的,做官和进士出身都不必遵循常理。由此,北宋时期出现了不少神童。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宋朝时期名副其实的神童蔡伯俙。蔡伯俙两三岁时,邻居举人为父亲祝寿,席间,举人吟咏了一遍祝寿词。蔡伯俙听一遍便琅琅的背了出来,举人大感惊讶,认为这一定是不世之才,便建议蔡伯俙的父亲带着他去京城参加考试。蔡伯俙生于今天的福建,距离京城路途遥远,父亲便背着蔡伯俙去京城应试。

千里迢迢到达了城门,门监看到年幼的蔡伯俙要父亲背着来考试,便戏道:“你骑父做马”,谁知蔡伯俙应声而作:“父望子成龙”。由是,蔡伯俙的聪慧机智传扬了开来。蔡伯俙进入殿试时年纪很小,但对答如流,丝毫不显慌张,让宋真宗非常惊讶和高兴。真宗当即便赐蔡伯俙进士出身,授官职为秘书省正字。这个官职虽然是个闲官,但是当时蔡伯俙才仅仅虚四岁。他3岁考中进士,不仅在当时,即使是上千年的历史,都是从未出现过的。真宗以为这一定是一个不世出的英才,便让他做太子伴读,和国家未来的继承者一起读书,这对于未来的发展前途可是无限量的,不过事与愿违。

蔡伯俙很受太子喜欢,太子即位后却一直不得重用。而且,在真宗让蔡伯俙做太子伴读之前,大家提起蔡伯俙都是交口称赞的。而蔡伯俙做了什么,让大家对他的印象大为改观呢?原来,太子年少贪玩,不太愿意读书。另一位伴读晏殊年长,常常义正辞严的训诫太子。有一次,宫里的门槛很高,太子年纪小,腿短无法跨过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让太子踩着他的背过去。他与晏殊相比,便显得十分逢迎讨好,活脱脱一副佞臣相。同样能展现出蔡伯俙与晏殊的差距的还有一次代写事件。真宗让太子作一篇文章,太子不知道该怎么写,愁眉苦脸之下想出让自己的伴读代写的办法。

太子一开始找到了晏殊 命令他代写,遭到了断然拒绝,晏殊道:“宁死不作这种背直追曲的事!”。而蔡伯俙听说此事,迅速的写了一篇给太子,晏殊很看不起这样的行为,便不和蔡伯俙为伍。还有一次,真宗问蔡伯俙:“你想你的父母吗?”蔡伯俙圆滑回答道:“皇上就如同我的父母。”真宗听后哈哈大笑。就这样,蔡伯俙一直等到了太子继位,成了皇帝。蔡伯俙与宋仁宗关系亲密,因此他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被重用,高官厚禄指日可待。然而他等来等去,却只是一些闲散的职位。而晏殊却被任命为宰相。蔡伯俙跑去质问宋仁宗:“为什么不任用我却任用晏殊?”

宋仁宗回答:“治国之才,应选栋梁。晏殊才德兼备,而你虽然有才情,可是德行有亏。我不会用你。”蔡伯俙哑口无言,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因这个缺点始终未被重用。今后蔡伯俙便自暴自弃,处处违反法令。仁宗得知后心有不忍,每每不予处罚,而是讲他调到别的地方任职。但是蔡伯俙的仕途早已无望。世人对他的摒弃与不齿,也让他难以忍受。《挥塵录》记载,他历经了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虽然年少成名,但是到八十岁告老还乡,还都无所作为。

蔡伯俙和晏殊都年少成名,入东宫为太子伴读。可是晏殊名传千古,蔡伯俙却碌碌无为。《挥麈录》分别对他们二人做出了评价:“伯俙字景蕃,与晏元献(晏殊)俱五六岁以神童侍仁宗于东宫。元献自初梗介,蔡最柔媚。”正直的人,虽然一开始不为人所喜欢,但是时日一久,便会让人心生敬佩,例如晏殊。而无底线逢迎讨好的人,固然会得到一时的亲密,但是明君英主,都不会任用这样的人。蔡伯俙碌碌一生,便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