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青铜 其华灼灼|就在明日!大同博物馆大展,失散近百年的浑源彝器“回”家

▲牺尊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浑源彝器,

中国考古界一个闪亮的名词,

它们波折跌宕的命运,

不仅仅是旧文玩界一段传奇,

更是中国新旧两个时代交替的见证 。

山西浑源彝器往事:国宝的流失与最后一刻绝处逢生

这段历史,

这些青铜器,

我们曾经是那么看重,

并在翻检资料时不时拍案喟叹:

喟叹它们的颠沛流离,

喟叹它们的绝处逢生,

喟叹它们的天各一方……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富利尔美术博物馆

德国库隆尔东方美术博物馆

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

中国历史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

在这些地方,

都留下浑源彝器的影子,

而且大部永久入藏,

或沉默在黑暗的文物库房,

或闪耀在异域博物馆的展柜里,

远离中国北方,

远离塞外大同那片吾土故园。

浑源彝器,

据研究有图形可查的有58件,

明确知道下落的仅40余件。

加上1975年至1978年,

山西文物部门原地探掘三座东周墓葬发现的器物,

李峪青铜器总量应该接近或超过百件。

而在最富传奇的那段往事中,

上海博物馆留存下11件。

其中的牺尊,

更是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在时光消磨和岁月倥偬中,

从1923年浑源李峪村出土第一件青铜器,

到今天,

忽忽已过95年!

而在95年后的明日,

2018年12月25日,

在大同市博物馆,

在浑源彝器的故乡,

将有一场“回家”的历史大展上演。

大同市博物馆,

建筑风格寓意深刻清奇,

现有馆藏文物七万余件,

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

国家二级博物馆。

该馆陈展分一个基本陈列:

天下大同——大同古代文物展

四个专题展厅:

大同恐龙瓷路撷珍

妙笔丹青梵语清音

以及一个临展厅。

旋转的火山和龙:大同博物馆正式开馆

▲大同市博物馆夜景

诗中吉金

其华灼灼

距离浑源彝器现世95年后的这次“回乡”之展,

由上海博物馆和大同市博物馆联合主办。

而除了“浑源彝器”这个亮点,

“诗经”这个元素,

成为这个展览的最大巧思。

展览名:

“诗中吉金,其华灼灼”

浑源彝器回乡暨《诗经》中的青铜器特展

再看看展览的5个部分是如何引人入胜吧:

牺尊将将,重宝回乡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本次展览,

在大同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举办。

将展出东周时期青铜器共计101件/套,

包括从上海博物馆遴选的65件/套,

大同市博物馆馆藏36件/套。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6日。

上海博物馆一共有11件浑源彝器,

文博山西独家了解到,

此次来大同展览的达到10件,

包括声名赫赫的镇馆之宝牺尊。

不过,

对这件镇馆之宝有兴趣的朋友注意了,

牺尊的展览时间是:

1月29日至2月17日

只有在这个时间窗口,

才能看到这件绝世瑰宝。

近百年的翘首以盼,

近百年后的久别重逢,

诗经+青铜

这一岁末年初的山西文博大展,

将会呈现出怎样一幅奇妙的景象?

现在,

展览拉开序幕……

▲蟠虺纹铜鼎 春秋中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出土

大同市博物馆藏

展览结构

引言

第一单元 牺尊将将,重宝回乡

第一节 惊现

第二节 争夺

第三点 流散

第二单元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第三单元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第四单元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

第五单元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结束语

本次所展青铜器类别涵盖了青铜容器(细分为食器、酒器、水器)、车马器、兵器、乐器等种类,多数为珍贵文物。重要的器物有牺尊、鸟兽龙纹壶、四虎蟠龙纹豆、铸克鼎、杞伯壶、楚大师登钟等。

- 壹 -

牺尊将将,重宝回乡

20世纪20年代初偶然出土于晋北浑源县李峪村的一批青铜器,引来当地村民的乱挖私藏,地方政府闻风而来的查缴,彼时游走于中国境内的外国文物贩子也赶到收购,北京的古董商人亦纷至沓来,多方势力卷入夺宝大战……建国前夕,中国的古董商将所获李峪青铜器连同其它三百多件各类古物伪装成仿古品,准备偷运出国,幸被当时上海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与海关查扣,这些珍贵的文物才得以保留在国内。如今,90多年前出土的李峪青铜器中最精美的部分集中收藏于上海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珍宝。

▲牺尊 春秋晚期

高33.7、长58.7厘米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鸟兽龙纹壶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蟠虺纹鼎 春秋晚期

高19.8、口径17.5厘米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双龙络纹罍 春秋晚期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四虎蟠龙纹豆 春秋晚期

高26.4、口径18.6厘米、重量:2.38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镶嵌龙纹鼎 春秋晚期

口纵15.3、口横13、高17.5厘米、重量:1.41公斤

大同市浑源县李峪村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环耳鼎 春秋晚期

尺寸:口径8.3、高15.5厘米 重量:0.84公斤

上海博物馆藏

- 贰 -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即以事神致福。祭祀是先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其功能已由对自然崇拜、灵魂信仰转变为治国安邦之国策大计。祭祀天神称祀,祭祀地祇称祭,祭祀宗庙称享。而无论祭祀的对象是谁,酒和食,都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传承至今的一件件青铜酒器和食器,曾经满盛美酒佳肴,满载恭敬夙愿,如今满布历史尘埃,满眼光辉琳琅。

▲铸客鼎 战国晚期

高55.9、口径48.1厘米

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兽目交连纹簋 春秋晚期

高19.2、口径15.3厘米

上海市博物馆藏

▲番昶伯者君匜 春秋早期

高21.2、长37.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素面带盖铜豆 战国

口径16.4、底径9.8、高18厘米

长治分水岭出土,大同博物馆藏

▲几何纹盥缶 战国早期

高36.5、口径21.9厘米

1997年自香港征集,上海博物馆藏

▲蟠龙纹鉴 春秋晚期

高25.1、口径47.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镶嵌几何纹敦 战国晚期

高25.6、腹径18.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麟纹瓠壶 春秋早期

高28.9、腹径14.9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镶嵌羽翅纹扁壶 战国晚期

高31.1、腹横32.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镶嵌画像纹壶 战国早期

高34.2、腹径2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镶嵌龙纹方壶 春秋晚期

高58.2、腹横34.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叁 -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为祭礼,“戎”为兵事。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代,军事实力对于列国发展极为重要,故当时兵器种类不断增加,冶铸技术不断提高,兵器性能愈加优良。车马亦不仅作为出行游猎时代步之用,而常在战争中作为“攻守之具”,成为衡量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指标。

▲越王州句剑 战国早期

长63.6、剑格宽5.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吴王光戈 春秋晚期

长25.2、宽11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青铜戈 战国

长18.2厘米

大同博物馆藏

▲郾王戠矛 战国晚期

长14.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重环纹銮

春秋时期

高16.3、宽11.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铜镳 东周

长5、宽5.5、高1.5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马衔 战国

长20、宽4.7厘米

大同市博物馆藏

▲铜铃 战国

长5.8、宽3、高6.2厘米

大同博物馆藏

▲云纹车軎(附辖) 春秋时期

长9.6、粗端径8.5、辖长8.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 肆 -

钟鼓喤喤,磬筦将将

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音乐是诸多重要场合必不可少的背景。祭祀之时,“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庄敬之乐。宴会之上,“钟鼓既设,一朝飨之”,助兴之乐。征战之前,“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鼓舞之乐。河州之畔,“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情思之乐。周代音乐,以钟鼓之声为主,配合磬、琴、瑟、笙、埙等种种乐器,玱玱乐音,长鸣不绝。

▲楚大师登钟(1套9件) 春秋早期

最大者高25、口横16.8厘米,

最小者高14.2、口横8.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龙纹鼓座 春秋晚期

高31.6、腹径50.4、底径48.2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铜磬 战国

长14.5、宽12.9厘米

大同博物馆藏

- 伍 -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诗经》中既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对新娘的祝福,又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对爱人的承诺,青铜器铭文也记录了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当是时,“周室微,诸侯力政”,婚姻的缔结不免被蒙上政治色彩。为了保证国家的生存,婚姻关系的功能性被扩大,甚至不惜打破“同姓不婚”、“异姓不媵”等传统,婚姻关系的缔结成为诸侯国之间频繁的邦交活动之一。

▲杞伯壶 春秋早期

高40.6厘米、底横24.3厘米

清光绪年间山东省新泰市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展览名称:诗中吉金 其华灼灼——浑源彝器回乡暨《诗经》中的青铜器特展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25日——2019年3月6日

展览地点:大同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主办单位:上海博物馆 大同市博物馆

读诗读知情怀,

观器观出乾坤。

诗与器的结合,

是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最好的印证。

大匠之手的彝器,

雅俗共赏的《诗经》,

使我们游走于东周青铜的世界里。

李峪青铜器,

诞生于晋国青铜铸造的壮盛年代,

曾满披举世瞩目的荣耀,

也曾历经颠沛流离的沧桑。

我们未曾否定,

并更加坚定地认为它们是无比的璀璨夺目。

如今,

在浑源彝器的故乡,

再次见到这些生于斯的青铜器,

除了感慨它的精美绝伦,

更希望通过它的故事,

传达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保精神。

往事已成追忆,

历史的伤痕

也许只有文化遗产的回归才能得以弥合。

现在,

我们唯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让历史喻今,

让辉煌重现,

让文化遗产赓续百代,

光耀万世。

图|大同市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 90设计 苏双珠

图片版权归原机构或作者所有

文 / 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南丽江

审核|方天戟

End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