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被贬时题二字匾,有一少一撇的错字引争议,专家:没有写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写过错别字,当然,写错别字除了基本功还欠火侯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笔误。当然,不管是哪种原因,写错误字还是件大糗事。下面,我们就来看古代两个超级大名字“写错字”的奇闻趣事。

第一个典故:少了一撇的匾额。

提起林则徐的大名童孺皆知,特别他的虎门销烟的创举被后人一致称赞,有“民族英雄”之誉。

然而,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后,很快就遭到了官司场的滑铁卢,公元1841年七月,林则徐被贬到新疆伊犁。他途经西安途中时,做了一壮举,在一亭楼上写了两个流行后人的字——“碑林”。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林则徐的“碑林”的“碑”字却是个错字,因为这个字少了一撇。甚至一些导游把这个字列为中国古迹景区内的“著名错字”。

林则徐才华横溢,20岁中举、27岁高中进士,怎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其实,林则徐是意写错字,故意少写了了“碑”一撇。寓意也很明确:林则徐暗指自己有志无法施展,丢了乌纱帽,报国无门。

另外,有专家指出林则徐的字没有错,理由是从汉字的演变过程来说,“碑”字少写一撇也是无可厚非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在东汉《西岳华山庙碑》篆额中的“碑”字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其“碑”字的“甲”在书写时,只是“略出头”,这正符合小篆易方为圆、化角为弧的运笔风格。

如果以这个角度来看,“碑”字的右上部既然是个“甲”,当然也就不必要加一撇了。

第二个典故:不多不少一点。

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有一个块匾额很有名,因为他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刘坤一写了“风流宛在”四个字,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这四个字却有两个错别字,因为“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又多了一点。

其实,刘坤一之所以这么写,不是一时疏忽所至,而是别有用心的。因为他挥的这四个字讽刺的是扬州的风流太过欧阳修。欧阳修虽然是个才华横溢的大名人,但也是个风流才子,在扬州留下不少风流韵事,刘坤一在书写“风流宛在”时故意在“流”上少写一点,而在“在”字多写一点,一方面批评欧阳修当年的不雅行为,另一方面希望后人少点风流,多点实在。

当然,抛开这个寓意的因素,其实从书法的角度来说,这么写也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我们来看不加点的“流”字,其实这并不是刘坤一的独创,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两个“流”字、大词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五个“流”字以及大才子唐伯虎《落花诗册》的两个“流”字,都少了一点。同时,这种不加点的俗体“流”更受古人的青睐和喜爱。

其次,来看加点的“在”字。这种字在古代书法家和碑帖中司空见惯,加不加点没有特殊规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写。

因此,刘坤一的“风流宛在”看似多一点又少一点,但实际上不多不少一点,只是我们现代人看的眼光和古人不一样,所以误以为错别字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