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处于什么样的心态下,选择了自己的皇位继承人

晋武帝司马炎创立的西晋,国祚很短,共51年,并且总共四个皇帝,没有一个有大作为的,因此为后人所诟病。

其实事情就在于司马炎选择继承人的错误,从而毁掉了一个王朝。司马炎共有二十六个儿子,立储之时可选择的有二十余个,但为何却选了一个智力低下的司马衷作为太子呢?这明显就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呀。下面我们来看看司马炎到底是如何考虑的。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束缚

司马衷是司马炎的嫡次子,由于老大很小夭折,按传统的立长不立幼的习惯,选司马衷作为皇位继承人,正常来说没有什么问题。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司马衷没有当皇帝的才能,在其活着的十个儿子中,选一个德才兼备的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在这个事件中,司马炎让贾南风等人忽悠了。为了考考司马衷的智力水平,司马炎拟定了几道考题,但贾南风找来枪手完成了作业。司马炎一看完成的还不错,就放心了。

另外,《晋书》上说,当时朝议时得到大家一致拥护。(《晋书》记载“顺从王公卿士之议”。)虽然有群臣的责任,但是群臣是按传统来选人的,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司马衷竟然弱智到这个地步。所以,这个责任还得司马炎来承担。

第二:对孙子司马遹的喜好

就像后来康熙选继承人,因为得意孙子弘历(乾隆),而选择了雍正作为皇位的继承人。

其孙子司马遹的确聪明伶俐,在他还只有五岁时,一日晚上宫中失火,晋武帝登楼远望,在火光的映照下,司马炎顿时显得很突出,这时大家都在观看火情,没有什么防患意识,倒是司马遹反应快,拽着司马炎的衣襟让他躲到暗处。晋武帝问他原因,司马遹说:“夜晚仓卒之间,应该防备非常变故,不应让火光照见陛下。”五岁的孩子能有这么敏锐的洞察力,这让司马炎大为惊奇。

还有一次司马遹曾经一次跟着晋武帝观看猪圈,对晋武帝说:“猪很肥,为何不杀掉来犒劳将士大臣,却让它们在这里浪费粮食呢?”晋武帝认为他的主意很好,于是马上让人杀掉这些猪赏赐群臣。并抚摸着司马遹的背,对廷尉傅祗说:“这小儿将来会兴旺我司马家呀!”晋武帝还当着群臣称赞司马遹像老祖宗晋宣帝司马懿。

第三:杨皇后的力挺

司马炎后宫佳丽上万,但却也是个惧内之人,很听皇后杨艳的话。司马炎当初为司马衷选王妃,看上了司空卫瓘的女儿,但当杨艳选定的贾充长女,从而给儿子选了一个貌丑、矮胖又黑的贾南风当媳妇。

司马炎后来发现这个儿子司马衷脑子有问题,将来难当一国之君,就打算选一个聪明的替代他,杨艳听了,坚决反对,非常坚定地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最后司马炎被迫打消原来的想法。

第四:当时的门阀势力的压力

由曹魏时期制定的九品中正制,至西晋渐趋完备。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造成以下严重后果:

(一)九品中正制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并将这种不平等公开化、制度化。它促使豪门士族公开的腐化堕落。

(二)九品中正制削弱了皇权。它使高门士族取得世袭罔替的权利,在某种意义上超越皇权。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当时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什么程度:

刘宋有个徐爰,熟悉朝章国故,晋文帝命将出师,常派他到军前传达机宜。晋文帝要提高他的社会地位,命王球和殷景仁同他相知。王球出身于门第最高的琅邪临沂王氏,他拒绝和徐爰往来,说:“士庶区别,国之章也,臣不敢奉诏!”

晋文帝碰了这个钉子,非但不能强迫他,而且还要自己承认不对。

南齐武帝时,中书舍人纪僧真是皇帝身边的要人,有权有势。 当时替儿子娶了出身高门的媳妇,但他只是出生武吏,所以心里头以自己不是出身士族为憾事,便向武帝讨个“士大夫”的身份。武帝说:“这归江敩、谢瀹决定,我不好作主,你自己去见他们好了。”纪僧真以为奉旨而去,一定能够如愿。不料到了江家,他刚坐下,江敩便命左右把自己的座位移开,羞于和他并排而坐。纪僧真见了这等模样,口也不敢开,垂头丧气而退。回宫对齐武帝说:“士大夫固非天子所命!”

司马炎后来之所以选司马衷,现在分析,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点决定因素。司马衷的生母杨皇后一系,是当时的大士族弘农杨氏自东汉以来就是显赫的大家族,四世三公,是太尉杨震的后人,而妻族是贾氏家族,将来司马衷继位,即使他很难有什么作为,但是有这两个很有实力的门阀做后盾,形成权力的互相掣肘,能更好的保持一种政局的平衡。

参考资料:

《晋书》唐·房玄龄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