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寺记僧 因僧显寺——读郭学焕新著《浙江古寺寻迹》

作者:沈文华

郭学焕老厅长近日寄赠他的第八本著作《浙江古寺寻迹》(2018.11浙江古籍出版社),此书被列入浙江文史研究馆文史丛书之四十三,这也是他继2013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孔子后裔在浙江》(获得2014年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一等奖)后的又一力作。

郭学焕,浙江诸暨人,现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历任兰溪市长、市委书记;金华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衢州市长、市委书记;浙江省交通厅长;浙江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主任。自2002年以来,他相继出版了《郭学焕诗书篆刻选》、《郭学焕诗选》、《岁月金兰》、《饮马衢江》、《骋驰浙江》、《求学路上》、《孔子后裔在浙江》等。

这本新著《浙江古寺寻迹》,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浙江宗教研究中心主任陈永革研究员作“序” ,著名书画家金鉴才题写书名。陈永革在“序”中写道,作者以其独特的"以寺记僧""因僧显寺"的写作手法,将古寺与名僧圆满地结合起来,突出了名寺、名僧的历史联结。

全书文稿45篇,目录分列为六篇:第一篇"五大佛教名山",列我省的观音道场普陀山和弥勒道场雪窦山;第二篇"全国重点寺院",按照国家公布的顺序列文;第三篇“省重点寺院”,按照省公布的顺序列文;第四篇"其他古寺、文物";第五篇"文物专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除随文、随寺记入以外,专门记写了6篇文章;第六篇"其他",记写《高僧传》的浙江缘。

“法不孤起,必仗缘生。” 这本记写古寺僧人专著的出版是众因缘和合而成,缘生缘灭正说明了宇宙人生的自然法则。笔者阅读作者新著的每一篇章都让人感动不已,它揭开生死真相的真、度尽一切众生的善,会使有心钻研者必读必持的案头之作。 。

这本新著博征文献,书后附录的作者参考各类文献目录就达152部(本)。作者考诸古寺实迹,访谈高贤僧人,以散文的笔法、诗人作家的眼光、历史学的观点、考古学的论证,对浙江11个地市的古寺文化进行寻迹记述,实现了浙江区域古寺文化研究史上的新突破。

在五大佛教名山和全国重点寺院的走访考察中,作者将所见所闻的人与事,所感所受的情与理记录下来,这是丰富了我们寺院文化记忆的极有意义的事情。这也使得《浙江古寺寻迹》读之有益有趣有品味且雅俗共赏,书中插图66帧,与古寺僧人友人往来,更是情感的交流,往事的回眸,人生的痕迹。文中夹述夹议,抒情寄慨,难能可贵。

浙江素有"文化之邦"之称,浙江的古寺众多,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特点明显。一是历史悠久,浙江域内众多古寺中,千年古刹就有100余座。二是道场多,宗庭多。三是高僧多。四是涉佛文物古迹多。写作中作者遵循"两必写",一是浙江省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13座和省级佛教重点开放寺院26座必写;二是涉佛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和省文物保护单位35处必写。"一部分"即部分高僧。重点记写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代高僧26位。

作者遵循"两必写,一部分"的写作基本原则,在四年时间里考察全省的古寺名刹,拜访住持寺僧,搜集志书资料,足迹踏遍了所有浙江省域内的全国、省重点寺院,地处浙江的江南禅院"五山十刹"。四年间,尘世的风风雨雨并未使他疲惫,依然眷恋着古寺古院的万千风景。最后定稿收入书中涉佛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文物保护单位,涉及建筑、经幢、佛教类古塔、摩崖石刻、遗址等共有76处。

全书,共计46万字,历尽四个春夏秋冬,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无数的心血和汗水。其中,对省内如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古寺较多的地市,考察皆达三次以上。而且每访一处尽可能把情况了解掌握清楚,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再去,风尘仆仆,乐此不疲。步出书斋,亲力亲为,执著艰辛,是作者写作的一大特点。他曾对笔者说过,多年的写作经验积累有“四逢”,即采访中逢文必到,逢论必问,逢学必去,逢人必见。笔者曾陪同他“登白露山访慧教禅寺”,感受到他采访的观察细仔和记写的严谨缜密。

长河逐浪,沧桑变迁。浙江古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写作中作者要求自己,一是要尊重史实,如实记写,有时为了弄清楚一件事,会查找几处史料,以互相印证。遇到个别史料上有不同记述,无法确认时,便把不同之处一并列记,让读者和历史再作验证。二是一定要到实地寻迹、考察,走访当地、当事人,听取他们的介绍,从中了解情况,寻找史料,体悟现场的感受,以丰富内容。

为对佛教和佛学有着更深入的了解,撰写时除阅读寺院提供的志书、资料外,还搜集和查阅了大量有关书籍和信息,如《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禅宗大词典》等。作者说,有时为了撰写一篇文章得阅读数万字的文字资料。文章初稿形成后,还一一寄给相关寺院、佛教协会和友人审阅补充及修改。笔者也曾收到书的部分稿样予以仔细的读校,感悟到他写作的一丝不苟精神和宽豁的治学情怀。

在书中,每篇章均引用了历代高僧的名诗词总计有数十首。尤为可贵的是,同时作者在寻寺访僧中有吟诗记景记人记情的诗十多首。佛教是一门哲学,是一种思想体系。我国历代杰出的高僧大德都是哲学家、思想家。他们或讲经说法、疏注经典,或授徒接众、建寺修塔,都有高深的文化修养。这些瑰丽多彩的诗篇,读之受益良多。读阅这些僧诗,让人觉得行走在山荫道上,目光自是应接不暇,令人目不胜收,气象万千。这也是此书充满诗意和文学味的缘故吧。

寺院文化,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本新著集浙江佛教寺院文化,其启发和佛法构成本书的精华。而写作者全身心融入了两件珍贵的东西:敬畏心和智慧。随着岁月的流逝,书中所凝聚的智慧、慈悲、力量以及古寺僧人文化对人类的远见,能够永远活在深受他们启发的读者思想之中。作者退而不休,好学勤奋,是一位很有天分且多产的业余作家,他将研究和走访古寺僧人文化中获得的珍贵智慧与众分享。他真诚、勤奋而无私地写作本书,并以生动实例倾注情感的方式透过文字协助佛法大放异彩,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为建设文化大省,促进宗教和谐而努力。

掩卷静思,这本书也是一曲基调高雅的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旋律,更是中国寺院文化恢宏交响乐的一个生动的章节音符。相信凡阅卷者会因此上升到对各自人生、事业、信仰等问题的深深思考。

陈永革研究员点评道,《浙江古寺寻迹》,是作者持续四年探寻浙江大地上的“古寺文化”,深入文献及实地考察,充分挖掘“浙江古寺”所深蕴的历史积淀,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多维度地呈现“浙江古寺”鲜活的当代景观。这部通古贯今的新著,既引人探寻浙江寺院的“历史之古”,更让人领略浙江佛教的“文化之厚”,展现了“浙山浙水”、“浙寺浙僧”的人文图景和生活场景。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