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研究,它的进程如何?

导语: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研究,它的进程如何?

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研究从宏观上可分为五个阶段。桓灵二帝时期是曹魏三祖时期文学的先声。这一时期政治统治黑暗,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加上不当的民族政策,最终导致了汉末评议之风兴起、党锢事件连发,农民起义不断。

在思想上,儒家思想走向衰落,以道家为主的异端思想得到解放。鸿都门学的设立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对当时以及曹魏三祖时期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辞赋之士的身份在政治上完成了由"俳优"到"封侯赐爵"和"图像立赞"的转变。二是鸿都门文学取代歌颂文学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三是以"莲藕俗语"为代表的创作风气取代"质木无文"的诗学风气成为文学在艺术上的主要追求。这种文学风气影响着以曹操、 陈琳、孔融为代表的作家。

曹操时期的文学研究包括前期飘零文学与后期邺下文学。

前期的曹操与建安诸子生活在动乱之中,但他们沿着鸿都门学开辟的道路,不但把五言诗,尤其是乐府诗歌从民歌引向上层文人,同时借用五言诗歌的形式记录这"风衰俗怨"的时代。曹操以"唯才是举"的政策,把"今世作者,尽集兹国",为邺下文学集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邺下文学的构成分为两部分:一是曹丕、王粲诸子的游宴生活,使"五言腾涌"的时代得以来临。二是曹操征战四方,军戎文学是这个时代最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作品。邺下文学的形成是曹操制定的一系列文学制度的结果,如设立文学掾、文学、文学从事、庶子等职务。

曹丕时期文学应该始于建安二十二年,终于黄初七年,约十年的时间。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结束了王粲等人的时代,文学思潮出现两个特点:一是游仙文学开始兴起,曹操、曹丕、曹植均有作品传世,壮志难酬的英雄情怀是产生游仙文学的主要基础。二是感伤文学兴起,时代的灾难给曹丕、曹植造成了巨大的心灵伤害,以至于他们此一时期的作品以哀愁伤感为主要情调。当然曹植的游仙与感伤作品中还隐含了对自身政治遭遇的倾诉。曹叡时期文学迥异于其他二祖时期的文学创作。曹叡一方面创设崇文观以加强文学的地位,另一方面把文学家收入正规编制的做法也限制了文学自由的发展。倒是曹叡本人的"情迫辞哀"的乐府诗歌创作引领着当时的文学思潮。曹植在此一时期的自试情怀很浓,自试作品更成为其创作主要方向。这也成了曹植晚年的政治思想及文学创作的主要倾向。

要而言之,鸿都门学的设立,大量鸿都门学士的出现,真正把五言乐府诗由下层引向了上层文人手中。《古诗十九首》从其创作的内容来看,游子思妇的主人公形象指向进京考取鸿都门学的游子。诗歌自身白话诗的语言,强烈的民间风情,以及娶倡为妻的潜在信息指向非世家大族的下层文人。其次《古诗十九首》中如"宛""洛"、"东门"和"郭北墓"都是实指洛阳的地名来看,当为桓灵之世。而鸿都门学士自身的出身"斗筲"与创作的"连偶俗语"等现象亦是其平民化、口语化的乐府风格。二者相对,鸿都门学士为《古诗十九首》作者的推断基本成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