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两千年前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位西汉大臣完全有资格获奖

西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位出色的理财达人,此人就名叫耿寿昌,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理财妙招就是推行“常平仓”。如果在 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世界上已经有了“诺贝尔经济学奖”,那么耿寿昌凭借“常平仓”这一创举完全有资格荣膺这一奖项。

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汉朝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刘洵,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在他当政时,任用的朝臣也有很多杰出人才,耿寿昌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任命为大司农中丞,相当于国家农业部副部长,协助大司农管理大汉朝的财政事务。

耿寿昌在任期间,搞了一个很有力度的改革,就是首创“常平仓”制度,以此稳定整个国家的粮食价格,同时为国家做好粮食储备,这项制度实施之后取得很不错的成效。

“常平仓”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指政府在农业丰收的年份里以适当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并储存在官仓中;而到了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农业歉收的年份,政府就把官仓中储存的粮食以适中的价格出售,从而起到平抑全国粮价的作用,保障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这当然算不上什么出色的财政措施,但放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常平仓”制度就相当了不起了。

汉宣帝当政其间,曾一连好几年农业大丰收,所以粮食的价格都比较低廉,这样一来,种田的老百姓必然利益受到冲击。耿寿昌注意到这个情况之后,就开始推行“常平仓”这项制度。

耿寿昌首先在西北部分地区试行“常平仓”,当时那里的粮食平均价格为八钱一石,他一口气收购了40万斛粮食。

西汉时洛阳也算是个大都会,人多,粮食不够吃,每年要通过漕运的方式,从关东一带运去400万斛粮食接济洛阳民众。这可是个大工程,每次要征调士卒60000余人,人力、物力消耗极大。

耿寿昌觉得这样搞不靠谱,于是上奏汉宣帝:何必一定要万里迢迢从关东运粮食过去呢?在邻近洛阳的河东、太原、上党各郡采办粮食,完全可以为国家省下大量人力物力嘛!

汉宣帝一听很高兴:这么简单有效的办法,为什么早没人想到呢!

接下来,耿寿昌又向汉宣帝提出建议,在边地郡县实行前文所说的“常平仓”制度,这样整个国家的粮食价格稳定了,即能在丰收之年防止“谷贱伤农”,又能在歉收之年避免“谷贵伤民”,这样一来,全国老百姓不管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就都能安居乐业了。汉宣帝一听,这个办法好,准奏。此后经过耿寿昌的不断修正改进,“常平仓”开始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

由此不难看出,耿寿昌确实是一位“理财达人”,不过他理财不是为了一己一家之利,则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的财政大局。如果西汉时期也有“诺贝尔奖”,那么耿寿昌毫无疑问应当是当时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

鲜为人知的是,耿寿昌不仅理财有道,还是优秀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用铜铸造浑天仪这种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的观测天象仪器,有了这个先进仪器,耿寿昌长年累月坚持观察天象,并著有多达232卷的观测笔记《日月帛图》。

在数学方面,耿寿昌参与修订了中国古代数学界的瑰宝《九章算术》,使得秦始后“焚书”之后“经术散坏”的局面,至少在数学领域得了一定程度的修缮。或许正是因为精于数学(当时没有“数学”这个概念,而是称之为“算术”),也使得耿寿昌成为理财达人更具有专业水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