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檄文之干纪乱常倾宗绝嗣《讨桓玄檄》(文白对照)

刘裕平定桓玄之乱

《讨桓玄檄》

(刘裕 东晋 公元404年)

夫治乱相因,理不常泰,狡焉肆虐,或值圣明。自我大晋,阳九屡构,隆安以来,难结皇室,忠臣碎于虎口,贞良弊于豺狼。逆臣桓玄,陵虐人鬼,阻兵荆郢,肆暴都邑。天未亡难,凶力繁兴,逾年之间,遂倾皇祚。主上播越,流幸非所,神器沉沦,七庙毁坠。夏后之罹浞、殪,有汉之遭莽、卓,方之于玄,未足为喻。自玄篡逆,于今历年,亢旱弥时,民无生气。加以士庶疲于转输,文武困于造筑,父子乖离,室家分散,岂唯《大东》有抒轴之悲,《摽梅》有倾筐之暨而已哉。仰观天文,俯察人事,此而能久,孰有可亡?凡在有心,谁不扼腕?裕等所以叩心泣血,不遑启处者也。是故夕寐宵兴,援奖忠烈,潜构崎岖,险过履虎。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藩、振威将军檀凭之等,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奋袂,志在毕命。益州刺史毛璩,万里齐契,扫定荆楚。江州刺史郭昶之,奉迎主上,宫于寻阳。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并率部曲,保据石头。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义士,已据历阳。征虏将军庾颐之等,潜相连结,以为内应。同力协规,所在蜂起,即日斩伪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首。义众既集,文武争先,咸谓不有一统,则事无以辑。裕辞不获已,遂总军要。庶上凭祖宗之灵,下罄义夫之力,剪馘逋逆,荡清京辇。

公候诸君,或世树忠贞,或身荷爵宠,而并俯眉猾竖,自效莫由,顾瞻周道,宁不吊乎!今日之举,良其会也。裕以虚薄,才非古人,势接于已践之机,受任于既颓之运。丹诚未宣,感慨愤跃,望霄汉以永怀,眄山川以增厉。授檄之日,神驰贼廷。

东晋军队

白话文:

自古以来,天下一治一乱的原因是天命不会经常在一家一姓手中,天下的主宰之人一国之君,或者狡诈残暴,或者圣明睿智。

我大晋朝,自隆安年间以来,天下兵连祸结,百姓流离失所,皇帝和朝廷都难以安宁,忠臣死于虎口,忠贞善良之人都被困于豺狼之地。

我大晋朝的逆臣贼子桓玄,残忍暴虐使得天地人鬼都无法忍受了,将朝廷大军阻挡于荆州城,在他管辖的城池里面,对百姓横征暴敛外。上天没有消除国家的祸事,凶残暴虐的力量反而在不断增长,几年之内,逆臣贼子桓玄竟然颠覆了晋朝江山,断绝了晋朝的国祚,篡位当了皇帝。

我大晋朝的皇帝和文武百官被迫流亡到了吴越之地,住在非常简陋的房屋中避难,大晋朝的江山社稷眼看就要灭绝了,宗庙眼看就要被逆臣贼子桓玄毁坏了。

上古的夏朝开国之后,夏王少康死后,国家曾经被寒浞和殪两个乱臣贼子篡夺;汉朝也曾经被王莽、董卓两个乱臣贼子篡夺,直到更始皇帝刘玄才恢复了汉室,这些史实不足以形容如今的桓玄。

从桓玄篡逆称帝至今,已经快一年了,天下大旱,民不聊生。天下的士民百姓被桓玄征发,去参与运输粮饷军资,疲于奔命;朝廷的文武百官被桓玄派去在各处兴建宫室,值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难道只有《诗经》中的《大东》和《摽梅》两篇诗歌才描写这种惨象吗?

我仰观天象,俯察人事,似这等乱臣贼子怎能长久,不是应该很快就灭亡吗?天下之人凡是有这种心思的,谁不是都在扼腕叹息呢?

我刘裕和众人之所以在这里叩首,心中像在流血一样地痛心,忙于应付如此繁重紧急的事务哪里有有空闲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所以我等晚上就睡一会,天没有亮就起身忙于公事,对忠贞壮烈之人予以嘉奖,跨过崎岖坎坷的山路,遇到了危险胜过路遇猛虎。

我大晋朝的辅国将军刘毅、广武将军何无忌、镇北主簿孟昶、兖州主簿魏咏之、宁远将军刘道规、龙骧将军刘藩、振威将军檀凭之等人,忠烈之心可以切断黄金,正义的精神可以向上贯穿日月,拿起长枪大戟,撩起衣襟,坚决要完成平叛的使命。益州刺史毛璩,在万里之外响应我等的号召,已经出动军队扫清荆楚一带。江州刺史郭昶之,已经恭迎到了我大晋朝的当今皇帝,在浔阳暂时设立了行宫以供皇上居住。镇北参军王元德等将领,已经率领各自所属的部曲军队,占领了都城健康。扬武将军诸葛长民,收集天下各处的反桓玄义士,已经占领了历阳。征虏将军庾颐之等人,已经在暗中互相联络,准备作为征讨大军的内应。

这些官员将领们同心协力,一起发兵,已经在即日斩获了桓玄任命的伪徐州刺史安城王修、青州刺史弘两人的首级。

各路义军已经汇集,文武百官、各路将士人人奋勇争先,都说这样天下怎会不再次统一呢,事情总要分个先后次序才能完成。

我刘裕推辞不过众人的一再恳求,受命担任征讨大军的总指挥。我决定上依仗祖宗的神灵保佑,下依靠天下百姓义士的力量,剿灭乱臣贼子桓玄,荡平海内,奉迎我大晋朝皇帝还都建康。

乱臣贼子桓玄帐下的各位公侯将军们,都是或为世代忠臣之后,或为世代深受皇恩,现在你们却对一个乱臣贼子俯首听命,给他效命都不需要理由,后头看看天下的大道,怎能还不回头呢?今天你们举事反正,正是好机会。

我刘裕德行浅薄,才能比不上古代圣贤之人,都可以顺应已经可以完成使命的机会,在这个即将要天下倾覆的时候接受这样的任命。

我对朝廷的赤胆忠心天日可鉴,感慨万千,决定奋不顾身,率军平叛,仰望天空抒发心情,远眺山川江河以增加自己的信心。

檄文到达之日,心神已经一起到达乱臣贼子桓玄的伪朝廷。

刘裕

《讨桓玄檄》发布人介绍

《讨桓玄檄》发布人刘裕,生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今徐州),生于晋陵郡丹徒京口(今江苏镇江丹徒),汉高祖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之后 。刘裕是东晋末年至南北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王朝开国皇帝。

刘裕“奋起寒微”,以寒门庶族身份,依靠军功和手中握有的北府兵权,登上历史舞台,他和他周围的人们组成的寒人武士集团,开创寒人掌权的局面。在刘裕入朝执政到称帝的二十年中,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力矫晋时弊政,加强集权,铲除分裂割据势力,努力发展经济 。刘裕先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谯纵、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西蜀、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东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

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林邑国全境归附。使黄河以南的大半个中国尽归一统。

刘裕北伐取得的成就不容磨灭,后来关中虽复失,但河南、山东、淮北已划入南朝版图。将南朝的防线推进到了潼关、黄河一线,保障了江淮流域。后来的宋魏间战争,多在这些土地上进行,使长江流域得到较为长期的安静,为“元嘉之治”的出现提供了北部疆域屏障。

同时,刘裕对东晋以来的一系列弊政进行了全面的改革,集权中央,整顿吏治,体恤民情,轻徭薄赋,废除苛法,赈济穷人,减轻人民负担,亲自听讼,兴学校,策试诸州郡秀才。又实施“义熙土断”,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裕代晋的意义,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刘裕代晋之后,门阀士族虽然仍然存在,但已无法成为决定性的政治力量。

刘裕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政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落统一黄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政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

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中国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刘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刘裕计划出征北魏,结果还未来得及出兵,便于同年病逝 ,终年五十九岁,庙号高祖,谥号武皇帝。

在刘裕代晋建宋前,前代的禅位君主都得以保全性命。而至刘裕称帝后,晋恭帝司马德文被降为零陵王。仅在一年后,刘裕便派亲兵将其用棉被闷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刘宋末年,齐王萧道成要求宋顺帝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进宫。刘准对王敬则说:“准备杀死我吗?”王敬则说:“只是让您到另外的宫殿中居住罢了。您家先前取代司马氏一家(指刘裕代晋建宋事)也是这样做的。”刘准明白已无存活的可能,便流泪说:“但愿我今后生生世世永远不再生在帝王家中!”萧道成称帝不久后,刘准便被杀害。

此后相沿成习,禅位的君主都保不了性命,这是刘裕开历史先河的一个罪恶先例,是刘裕在历史上留下的一个非常大的污点。

后世对刘裕的评价还是非常高的,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刘裕是汉以后、唐以前这四百年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直接以“定乱代兴之君”赞誉刘裕,近代文学家鲁迅,说刘裕是南朝一百六十年中唯一值得肯定的君主。

《讨桓玄檄》发布历史背景

桓玄是东晋权臣桓温之子,东晋孝武帝时,桓玄知道当时众议其父桓温晚年有篡夺念头,便上书皇帝指称桓温“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河洛”,有兴复的大功,不仅如此,桓温还有“废昏立明、翼戴宗庙”的不世之勋,为其父申屈明谤。失意之时,青年桓玄曾登高望远,叹息道:“父为九州伯,子为五湖长”。

凭借门第贵显以及父亲名望,桓玄在优游中纵横捭阖,文武并下,最终能在东晋的混乱政局中节节而胜,一步步清灭了殷仲堪、杨佺期、刘牢之、司马道子父子,终于掌握了东晋朝廷的最高权力。桓玄掌权后,“增班剑为六十人,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已大有权臣跋扈的风范。同时,他又对桓氏族人大加封赏:以其兄桓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以堂兄桓谦为左仆射,加中军将军,领选,以堂兄桓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以堂兄桓修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同时,又委命自己的谋士卞范之为建武将军、丹阳尹,又命自己的姐夫殷仲文为侍中。

与前代诸权臣一样,大事安排完毕,桓玄出镇姑孰,但朝中大政皆要他点头后才可施行,不久,桓玄相继诛杀了高素、竺谦之、刘袭等昔日的刘牢之手下诸将,遇害之人,皆北府旧将,多是晋廷有功之臣。

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一月,东晋会稽王司马元显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以前将军谯王司马尚之为后部,称诏举兵伐玄,最终战败被杀。

同年四月,桓玄出镇姑孰,姑孰当长江重要渡口,既是豫州治所,又是建康的西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镇姑孰既可以控制朝廷,又可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可谓一举两得。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二月,桓玄为提高威望,上表请率领诸军扫平河、洛,然后指使朝廷下诏制止,便称“奉诏故止”。九月,使朝廷拜自己为楚王,封十郡,加相国,总百揆,备九锡,楚国置丞相以下官属。

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号为永始。迁晋安帝于寻阳,封为平固王;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立其妻刘氏为皇后,大封桓氏兄弟子侄为王,文武加官进爵。随后迁居建康宫,修缮宫室,大兴土木,催促严急,上下疲于奔命,朝野不得安宁。朝纲大事不抓,法度不立,奏案堆积如山。性喜游猎,常常夜以继日,性情又急躁,呼召严厉,刻不容缓,宫禁内一片喧哗,不成体统。百姓疲累,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有八九。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刘裕经过周密部署后,联络北府兵将领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人正式起兵。

《讨桓玄檄》即发布于元兴三年(公元404年)二月刘裕起兵之时。

桓玄最终兵败逃回老巢江陵城,众人见大势已去,人心惶惶,虽令不行,城内一片混乱。桓玄走投无路,打算逃往汉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恰在这时,益州刺史毛璩派从孙毛佑之。参军费恬率领二百人护送弟弟毛璠的灵柩来江陵安葬,毛璩之侄毛修之时为桓玄屯骑校尉,趁机骗诱桓玄入蜀,桓玄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船行至江陵城西的枚回洲,毛佑之、费恬突然向桓玄开弓放箭,矢如雨下,幸臣丁仙期、万盖等人急忙用身子挡住,都被射死,桓玄受了轻伤。益州都护冯迁随着抽刀砍来,桓玄从头上拔下一枚玉导送给他,心惊肉跳地质问:“你是什么人?敢杀天子!”冯迁回答说:“我杀天子的贼罢了!”说完,手起刀落,人头坠地。同时被杀的还有桓石康、桓修等人,桓升被执,斩于江陵城。

桓玄篡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尾声,桓楚这个短命政权终于被刘裕推翻。桓玄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死时年三十六。桓玄死后,堂兄桓谦、桓石绥等人仍坚持抗争达五、六年之久,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才宣告全部失败,桓氏家族彻底覆灭,东晋王朝也从此走上亡国的前奏。

东晋军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