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纳庶母被世人鄙视,而作为庶母的她嫁给儿子,为何被后世传扬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由孔子和其学生所创立,并在汉代以后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此后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几千年来儒家思想影响了很多中国人的行为举止、衣食住行。无独有偶,儒家思想对历代的王侯将相影响也很大。后人研究历史往往都会以儒家思想的内涵核心,如仁义礼智信等标准去衡量一个人能否称得上是正人君子。如果身为帝王却做不到以上这些儒家标准的话,那么此人的人格品行是很难被他人所认同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很多朝代在宫闱之内都出现过母亲嫁给儿子这样的事情,用儒家思想的标准来衡量,这是非常大逆不道、有违人伦的丑事。当然这里的母亲一般指庶母,并非亲生母亲。但即便如此,这种事无论以古代还是现代的道德标准看都是不可接受的。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就在其父曹操死后将其妃子都纳入自己的后宫之中。曹丕自知这种事是见不得光的,于是便偷偷的把这些庶母藏在了自己的宫中。有一次曹丕生病,生母卞太后听说后便前来探望。但当她发现曹丕偷偷将曹操的妃子纳入自己宫中时便异常愤怒的对他说:"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就是说曹丕猪狗不如。

由此可见,在对三纲五常、人伦情感非常看重的汉末三国时期,曹丕的行为是完全不被人所认同的,连其生母都无法容忍。

历史上还有另一个庶母嫁给儿子的典型案例,那就是西汉的王昭君嫁给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名嫱,字昭君。她是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市)人,与、、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公元前33年正月,南匈奴呼韩邪单于来长安朝觐汉元帝刘奭,并请求与汉朝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并改年号为竟宁,以示要与匈奴保持和平友好之意。由此可见,王昭君是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边境安宁才委身下嫁到匈奴的。在王昭君嫁入匈奴三年之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其长子复株累单于继承了单于之位,然后又迎娶了王昭君。

如果参照曹丕纳庶母遭到舆论强烈谴责一事,那么作为庶母的王昭君嫁给儿子复株累单于也一定会被世人所诟病,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王昭君因为先后下嫁呼韩邪单于父子两代为妻,而为汉匈之间延续了几十年的和平友好,她的特殊贡献从古至今也一直被人们所传颂。直到今天,王昭君墓的"青冢"还出现在很多地方,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历代人民感念她的大恩大德。

那么,同样是儿子纳娶庶母的事件,为何后世对王昭君与曹丕会做出如此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原因很简单,曹丕纳庶母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享乐而为,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将她们藏进了自己的后宫之中,既不光明正大又有违伦理道德。而王昭君则是光明正大的嫁给了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儿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明媒正娶。

再者,王昭君远嫁匈奴是为了汉匈两民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其出发点和动机都是好的,自然值得人们敬佩。而且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其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都与中原的汉民族有所不同,其通常的婚姻方式为收继婚制,即父亲死后,除去生母之外,长子继承所有庶母。这是匈奴的风俗制度,世世代代历来如此,因此并不会受到世人诟病。

综上所述,从时代背景、所用方式、出发点三个方面来分析就不难知晓,为什么曹丕偷娶庶母更容易遭骂,而作为庶母的王昭君嫁给儿子,却能够名垂青史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