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一代明君也是有瑕疵的

汉文帝:一代明君也是有瑕疵的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的一代明君,后世士大夫们提起他,脸上无不露出一副温情脉脉的神色,显得非常陶醉。他们认为,这样的君主才是封建社会罕有的亮色,足为楷模。说实话,这点的确应该承认,汉文帝是比较贤明的君主。不过,他也有自己的可笑弱点,就是过于爱好声名,有时甚至达到了虚假的地步。

一个人爱好声名,看似是件好事,实则也很难说。中国古代,上至王公卿相,下至贩夫走卒,只要能留名竹帛,无不为实现好名声而甘心焉。所以,有钱的就铸个大鼎,把大名往上刻;没钱而又自负其才的,或者去当门客,或者去当刺客。如果有老母要赡养,不得已躲在闾巷里屠狗杀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他们自己也以为是污点,说出来都惭愧得不行。王侯们铸鼎留名的动机既然不纯,也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普罗大众喜欢的是青天大老爷包拯这种类型,因为,他能帮百姓伸冤这类实际问题。所以,相对包青天而言,那些铸鼎自娱的王侯将相,百姓顶多艳羡一下,感慨自己不能到达那个位置罢了。

更重要的是,对于声名实质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秦始皇也爱惜声名,他对声名的理解和普通人是不同的,他认为自己“平一宇内,德惠修长”,“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可至万世而不朽,因此到处刻石,“光垂休铭”。而百姓觉得“天下苦秦久矣”,恨不能和他同归于尽。所以说,爱惜声名并不能让人一定做好事,还得首先要分清“好名”和“臭名”。秦始皇肯定不会认为自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是臭名昭著的行为。

当然,汉文帝不属于我们上面说的这些情况,他是很能分清好名恶名的,而且,始终坚决地在好名的路上一路狂奔。他很有智慧,能在当时波谲云诡的政治环境中坐稳皇帝的位置,并使国势蒸蒸日上,很不简单。他颁布的一系列政策,既打击了权臣,又削弱了诸侯王势力,还留下了仁厚的名声,手腕实在高明。但是,他好名显然好得过了,显得有点虚假。

一不留神背上杀弟之名:文帝刘恒本来是刘邦的庶子,在代国当一个小小的国王,能当上皇帝完全是撞了狗屎运,所以,开始接到长安的诏书还不敢答应,好不容易被中尉宋昌劝服,去长安上任,群臣劝他立太子,他假惺惺地说:“诸侯王和功臣们的子弟这么多,何必一定立我的儿子,如果我真的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人家一定以为我忘记了贤德之人而私爱自己的儿子,这不是为天下百姓忧虑的做法啊。”好像显得自己有多么高尚,想学尧舜禅让天下了。

实际上怎么样呢?文帝对皇位的继承并非很洒脱,在有司的劝告下,他马上喜滋滋地立了自己的长子刘启为嗣,而且把在诛除诸吕的斗争中功劳最大的两个宗室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黜落,仅仅割了齐国的两个郡,分别分封他们两人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了事。文帝听说刘章和刘兴居起初想拥立他们的哥哥齐哀王刘襄为皇帝,心里大为不满,才故意贬低他们的功劳。济北王刘兴居因此一直心怀不满,后来,听说文帝亲自率兵北击匈奴,长安空虚,趁机发兵叛乱。文帝听到消息,立即回兵长安,派棘蒲侯柴武平叛,济北王兵败自杀。文帝如果不在意皇位,又何至于气得济北王发兵造反呢?所以,他开始推辞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摆出一副要传位给其他贤能的架势,完全是为了沽取虚名。

也许有人会说,仅仅通过这件事来判断文帝好虚名的话,是不是太武断了。汉文帝也有可能因为当时局势紧张,权臣在侧,不得不摆出一副向尧、舜学习的姿态,并不是好名。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应该可以确凿无疑地证明,文帝有时候表现出来的“仁”是表面现象。

那是和淮南王刘长有关的事了。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从小得到吕后的庇荫,非常骄横。汉文帝即位后,他自以为和汉文帝血缘最亲,更是有恃无恐。每年从封地入朝时,文帝给他面子,让他和自己同车打猎。这厮却给点颜色就开染坊,开口闭口称文帝为:“大兄”,要知道,文帝虽然是他哥哥,但毕竟是皇帝,普通百姓有家人之礼,但皇帝身份特殊,一举一动都关系着天下大计,家事都是公事,虽然是兄弟,也得按规矩来,哪能这么没礼节的。文帝心里早就烦他了,碍于要保持一副“兄弟怡怡”的样子,只好强忍不快和他虚与委蛇。刘长愈发得意,竟擅自椎杀了高祖时的功臣审食其,理由是审食其在他亲生母亲遭难时没有援助。幸好汉文帝也讨厌审食其,审食其在楚汉相争的时候,一直是吕后的心腹,后来当郎中令,出入代表吕后传诏,几乎架空了丞相,也因此一致被朝臣们厌恶,他死了可谓大快人心。所以文帝这次赦免了刘长。

从此,刘长变本加厉,愈加嚣张,竟然派人私通匈奴和闽越,终于被文帝抓到了造反的证据,下诏将刘长流放蜀郡严道的邛邮。哪知刘长虽然酷暴,性情却非常刚直,从南面诸侯一下子变为阶下囚,身份的转换落差太大,一时想不开,在流放的路上绝食而死。文帝听到消息,一下子慌了神,悲哭起来,别以为文帝是对弟弟的死很伤心。他抽泣地对曾经劝谏过他的大臣爰盎说:“我因为没有听你的话,搞得现在有杀弟的名声,真是后悔莫及啊,呜呜。”原来他是怕自己有“杀弟之名”,要知道仁厚是他一向自诩的啊,他之能当上皇帝,也是靠这个名声,怎么能说毁就毁了呢?

(本篇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