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瓷器系列之青瓷、青花瓷的传承

如今的中国,青花瓷在瓷器里是名气最大的。即使是完全不了解瓷器的人,也大都知道“青花瓷”三字,青花瓷也仿佛被人视为了“国瓷”,或者被等同于中国瓷器。特别对于那些深受现代娱乐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来说,“青花瓷”甚至是他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早认知或是认知入口,而这几乎主要得益于一首名之为《青花瓷》的流行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无疑是唯美而深得中国诗词意趣的,亦可见词作者的文化功力,其词曰: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不过词作者还是犯了个关于瓷器的常识性错误:“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当然是这首歌最核心的情感表达,天青色也确实最为符合这首歌的人文意境。因为瓷器之天青色来源于两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这两句诗具有一定的传说色彩,一说出自周世宗柴荣的谕旨,一说出自宋徽宗赵佶的谕旨,它定格了天青色与烟雨之间的浪漫情缘。但可惜的是,天青色是中国瓷器釉色的峰值之一,却并不是青花瓷的颜色。它或者落实到了传说中的周世宗之“柴窑”上,或者落实到了著名的宋徽宗之“汝窑”上,但不管是二者哪个,它都是青瓷而不是青花瓷。

青瓷是瓷器之祖。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是中国瓷器正式诞生的时间。液体状的釉料(也就是俗称的釉水)基本成型,烧瓷之“窑”经过数百年的进化,也可以稳定密封地把窑温控制到千度以上,这都让“原始青瓷”得以最终摆脱陶的身份,迈过瓷的门坎,正式成为青瓷。

从东汉晚期到三国时期诞生的中国青瓷,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直到南宋都是中国最为主流的瓷种,占据了瓷文化舞台的最中央和王座。在一千多年里,青瓷涌现了前越窑系、越窑、汝窑、宋官窑、哥窑、龙泉窑等最具代表性的窑口。其中的龙泉窑青瓷和湖田窑青白瓷及其仿制品,在宋、元两代成为中国向外出口的主要瓷品,并一度成为当时世界对中国瓷器的主要认知。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宋代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中国古代瓷器中,宋瓷以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诸如斗笠碗这样造型线条简练却张力十足。同时宋代瓷器虽是单色瓷居多,但它有一很大的特点是其它朝代所产瓷器比不上的,那就是:七分人工三分天成。如果是在明清,想在瓷器上表现山水通常会把山水画上去。而在宋代则是以诗歌的比兴的意趣来做瓷。

从明代开始,中国瓷器不可逆转地从单色釉时代进入彩瓷时代,青花瓷也毫无争议地成为新的王者。特别是景德镇御器厂烧造的明、清各朝官窑青花瓷,更是王中之王,景德镇也由此成为中国之“瓷都”。以景德镇各窑为代表的青花瓷在后七百年的时间里,继承青瓷地位担任了中国的“国瓷”。

瓷之色,一为釉之色,一为彩之色。青花瓷的釉色实为白色,更准确地说是透明色,其白乃是瓷胎之色,它的“青花”则是釉下彩之色,而这个“青花”所谓之“青”却是如假包换的蓝色。“蓝”与“青”要说起来是母与子的关系,因为中国人都熟知一句话,就是《荀子·劝学篇第一》里的那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过这句话的源头何在却不尽为人所知。

另外,对于瓷器的品评,一直以来瓷器爱好者们所注目者为三,曰:胎、形、釉。相较于一般爱好者而言,专业瓷工注视胎、形、釉时,看到的就不仅仅是胎的致密度、形的规整度、釉的悦目度,而是还会看到这些直观感觉背后的支撑体系。

比如胎,瓷胎的致密度是衡量瓷器档次的重要标准。而专业瓷工看瓷器底足的露胎时,便还看到了它背后的的体系:大致用的是哪里的瓷土,用的是哪种成型工艺。因为已经知道了“致密”二字是要有哪些东西来支撑:瓷土里氧化铝的含量高低,练泥时的真空程度,不同成型工艺下制坯瓷泥的不同含水量等。

比如形,形之规整为瓷器精致度的保证,而规整来自于成型与修坯工艺。此时便可以从一器之形看到其背后的内涵:是采用拉坯成型工艺还是模具成型工艺;如果是拉坯成型,那么该器形利坯工艺又是如何进行的;如果是模具工艺,那是采用注浆还是滚压;模具的水平大致如何等等。

再比如釉,釉是瓷器最直接的外表,但釉色与釉质又是最为多样化和水平不一的。此时看到各种瓷器呈现出来的釉面,便已经看到了它后面的釉水类别、上釉手法、烧成温度、烧成气氛等一系列情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