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祭祖:雍正帝为何只走旁门?

从天安门步行来到紫禁城的午门前,往右一扭头,能看到一个大门,上书:阙左门,过了阙左门,又是一个大门,这里是太庙的西北门。

想当初,皇帝祭祖的队伍旗幡轿辇,金瓜宝顶,浩浩荡荡,要从午门出来,一直走到太庙街门,从这儿进入太庙,这是祖宗定下的规矩。

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四爷雍正。雍正办事雷厉风行,也因此得罪了太多人,出宫免不得害怕遭遇刺杀。因此,他从不敢走人们熟知的太庙街门,而是从相对方便的西北门进入太庙。

为了万无一失,四爷还叫人把太庙西北门修成两道坚固的大门,又怕刺客从筒子河对岸发暗箭射杀他,便在太庙后河沿岸修建了两丈多高的高墙。

这就是清朝进关后十个皇帝之中,为何只有雍正这一位皇上例外,直接从西北门进入太庙祭祖的原因。

雍正当了十三年的皇帝,可以说众叛亲离、孤家寡人。还要时常忧虑自身安危,这个天子当得着实苦闷,不知他在祭祖时,有没有顺便向老祖宗们诉一诉心中的委屈呢?

​明清时代,太庙是皇帝的“家庙”非王室成员禁

​一年当中除了祭祀天地日月,皇帝往太庙跑的次数也不少呢。

四孟时享,到太庙祭祖

(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首月的阴历初一)

重大国事,到太庙祭祖

(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册立皇后等)

除夕前一天,到太庙祭祖

(一年中规模最大的祭祀仪式)

​就连夏至前三日,皇帝都要到亲自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皇家的祭祖规仪威严而神秘,而父母妻子死后进入太庙等诸多皇帝的“家务事”,也成了非比寻常的“国事”。

祭祖大典行“五举”之礼,少于祭天的“九举”。祭祖当日,虽然太庙与皇宫近在咫尺,仍然陈设法驾卤簿为仪仗,以显皇家声威。

祭祖时,要向先帝先后的牌位三跪九叩,并敬献帛、奠酒、宣读祝文,为祖先歌功颂德。

尽管礼仪规模并不庞大,但庄重诚敬之情丝毫不减。

若提到老北京最高大的殿宇,很多人会脱口而出:北京故宫的太和殿。

殊不知,如果不算太和殿下面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仅从大殿本身的高度来看,太庙的享殿当数高大“之最”,比太和殿高出2米多。

太和殿是紫禁城的中心,理应至高无上,让祭祖的太庙享殿高过皇帝主理朝政的太和殿,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中皇帝虽“位尊权高但不可压祖”。

自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太庙几经朝代更迭,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太庙现为劳动人民文化宫,赵朴初先生曾在此赋诗一首,描述时移世易下的沧桑巨变——

“内九外七皇城四,九坛八庙一口钟。”

以天坛、太庙为首的“九坛八庙”,是明清以来最能代表封建礼制和皇权威严的祭祀建筑,体现着“敬天、尊祖、崇德”的信仰体系。

​“九坛”:

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神祇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是明清帝、后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场所。

“八庙”:

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先师庙(孔庙),是明清两代帝王供奉祖先的场所。

九坛八庙分设于皇城内外,位置很有讲究。

天、地、日、月四坛分布都城四郊

神祇、先农、太岁三坛建于南郊西侧

太庙与社稷坛分置皇城左右两侧

符合周礼“右社稷,左宗庙,兆五帝于四郊”的建筑格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