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有本《鱼鳞图册》为何能成为宝贝,因它记录着重要的历史事件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随着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很多有价值的古籍都被发掘了出来。在国家博物馆中有一本名字奇特的图册,它能在众多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宝,是因为它记录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这个事件究竟是什么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揭秘一下。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

这件宝贝名为《万历九年清丈鱼鳞清册》,相信部分各位读者得知它的名字后,会认为它是一本关于“鱼”的图册。但事实会是如此吗?正确的答案是:错了。在我国古代,田地画在书上的形状与鱼鳞类似,所以,土地登记图册才会被称为“鱼鳞图册”。

在介绍 “鱼鳞图册”前,我们先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我国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张居正是鱼鳞图册的作者,他为何编写鱼鳞图册,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共有土地850万顷,看似十分庞大的亩数,背后却暴露出一个大问题。在明朝时,皇亲贵族有着至高无上的特权,不需缴纳赋税。于是,他们仗着手中的权利贿赂当地的官员,暗中进行土地兼并。

明朝中期,大批的土地已成为皇亲国戚的私人物品,如嘉靖皇帝的四子在湖广占有良田数万顷。我们再看明朝的百姓们,他们并没有一技之长,无法外出打工,只能靠着耕种田地谋生。为了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他们只能租用贵族的土地,上交高额的租金。丰收年,百姓会剩下一些粮食,要是灾害频发,百姓只能倒贴钱。

长此以往,大量的土地被集中在统治者手中,农民为躲避徭役、赋税只能背井离乡,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民。国库中的银两,主要来自于百姓的税收,流民增多,银子就收不上来,严重影响了国库的收入。 当时明朝的农民生活贫困,社会矛盾激化,起义接连发生,内部动乱必将让国家陷入危机。

隆庆六年,张居正上台后,他极力反对奢华主义,面对土地强权,财政赤字等问题,张居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他获得皇帝授权后,立即下令在全国各地区重新清丈土地,并将皇权贵族违规圈画的土地全部清理。

全国上下开始清丈活动后,张居正开始编制鱼鳞图册,将里面规定的内容逐步完善。如详细地记录每块土地的编号、土地拥有者的姓名和亩数。紧接着,张居正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各个地区的赋税和劳役,平均分摊到实际占有的土地上,减少无地百姓的压力。

通过一些列土地改革后,张居正成功地解决了有产无税的弊端,让政府的收入有了保障,农民耕种率明显上升。

“鱼鳞图册”之所以珍贵,是因为他记录了张居正进行的这次土地改革,为后人研究明朝土地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鱼鳞图册”也随着张居正的离开,而被其他土地政策取代。如今,“鱼鳞图册”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中,它的价值你get到了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