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唐楷大家,都有谁是完美地继承了“魏晋笔法”的?

有人问我:有很多唐楷大家,都有谁完美地继承了“魏晋笔法”?

在唐楷书法家中,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是魏晋笔法的承接者,理由如下:

一、魏晋笔法与楷书四大家

我认为在后世的书法家中,得以完美继承“魏晋笔法”的书法家,是欧阳询、颜真卿和柳公权。这三位书法家是承接了魏晋笔法的代表。如果非要说说理由,我认为也很简单,因为就唐朝唐楷而论,这三位书法家是承接魏晋笔法之中最著名的代表,要不然后世何以将他们和元朝的赵孟頫合称为“楷书四大家”呢?

既然他们能被后世的人所推崇,那就意味着,他们一定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书法做出了贡献。

而与此同时,和他们一起位列四大家书法的赵孟頫,后世书家给他的定位也非常明确,即:

前后五百年书法的集大成之人。

在这个评价之中,比较关键的是“前五百年”集大成,这其中自然就包括了魏晋笔法在内。当然,这里的“五百年”也仅仅只能做一个约数进行理解,就好像孔子在《论语》里面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一样,这里说“三人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只有“三个人”,“三”仅作约数理解。

同样,赵孟頫“集五百年书法之大成”,当然不是说超过五百年,到了五百零一年,赵孟頫就不“集大成”了。

因此,赵孟頫作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之后又一大书法大家,如果他不“集”前面这些人的“书法之大成”,又去集谁的呢?

即便是他只承接了王羲之、王献之两个人的笔法,但是它仍然能够和“欧颜柳”三人并列为“四大家”,也同样显示了他们四个人书法共同拥有的内在特质。

所以“欧颜柳”三人是接续了魏晋笔法的。

中国书法史上另外一个常常被人提起的概念就是“晋唐笔法”,实际上就是魏晋和唐代笔法的合称,可见这两个时代的书法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呼应的关系。

二、何谓魏晋笔法?

但是这里面就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在:

到底什么是魏晋笔法?它又是凭借什么将魏晋和唐代两个时代接续在一起的呢?

如果简单地定义魏晋笔法,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魏晋时期人们在书法创作中所采用的书法笔法。

但是如果从魏晋特殊的书法史地位以及当时特殊的文化语境中再去看魏晋笔法,就不同了。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自觉期。之所以中国书法会自觉,是因为当时“人的觉醒”促进了人的自觉和人的自我内在发现。

魏晋之前,汉朝以儒家经典治理天下,但是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到了社会后期越发缺乏包容力和弹性,僵化死板,远远达不到他应该起到的社会作用。魏晋时期,纷繁的战乱让文人们开始思考自身生存的意义和更加久远、广阔的事物,在加上佛教、道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对于“名教”的怀疑和超越也就顺理成章了。魏晋玄学由此而诞生,它是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混乱思想的一个表征。

但是这一混乱的事实所带来的结果是人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士大夫不再局限于儒家世俗入世的生活,更加关注自身存在和宇宙万物的存在,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脱。

因而,此一时期的文化艺术更多的渗透着文人们对于自身的认识和人生理想。在或者说,他们在有意无意中都将自己的人格化因素浇筑于艺术创作之中。

所以认识到魏晋笔法,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对这一笔法做简单化的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神秘的书法技巧,还应该从文化思想的地位上认识。

因此,如果从表现文人、士大夫理想人格的意义层面上,唐代魏晋笔法最佳的继承者,当属颜真卿。颜真卿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气质、修为涵养,是魏晋时期书法人格化的绝佳证明。

三、书体演化上的接续——楷书在魏晋、唐代两阶段的嬗变

另外从书体上的演变承接来看,“欧颜柳”三人在楷书的技法成熟、风格成熟、内涵突破和法度确定上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楷书的形成发展实际上在汉末时期就有踪迹可循了。到了魏晋时期,二王有小楷传世,这一时期的楷书处于肇始发展的阶段,但未得到进一步发展。二王书法所盛行的时代,也是小行草盛行的阶段,所以楷书作为一个还未被人们所重视的书体,在当时处于边缘状态。

随后唐朝建立,科举取士以及一系列的时代语境让这一艺术有了更为广阔的生长土壤,所以唐代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自然接过了魏晋时代书法家并未达成的任务,继续探索楷书的体式、法度、风格和技巧。

所以,从书体演变的角度上来说,魏晋时期的“书法前贤”,在楷书中种下“魏晋笔法”的种子,到了唐代,经过“欧颜柳”的发育、培养,成为唐代蔚为壮观的艺术奇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继承的一种。

认识到书体上的嬗变和接续,也有助于帮助我们解答魏晋书法和唐代书法之间是如何接续的这一问题。

所以,唐代楷书中,接续魏晋笔法的人物,当属颜真卿、欧阳询和柳公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