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有骨气的王朝,有你不知道的一面

战国末期,齐、秦、楚、燕、赵、韩、魏七国强大,又称之为“七雄并立”。由于七国之间的长期攻伐兼灭,战争不断,是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百姓也同样饱受了战乱的痛苦。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注定了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需要一个国家去承担起统一六国的责任。

终于,在历史这个巨大的擂台上,七国纷纷登场,展开激烈的角逐。经历了历史这位“裁判”的层层筛选,最后便是最为强大的秦国脱颖而出,逐一击破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而秦国的胜利,确实是出人意料的,谁也没想到原本最弱小的,就连关东六国都对其鄙视的这个“蛮夷之国”最终能摘得桂冠接起了统一天下的大任。

在我们了解的历史中,说道秦统一天下的时候,往往会侧重于公元356年的“商鞅变法”的实施,也正是这一法令的实施导致了秦国的实力壮大。正是这样,我们却忽略了一个更加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完成,小编认为与其说是商鞅变法改变了秦国,更不如说正是因为民族的融合,使得秦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民强则国强”的事实。

中国的华夏族在三皇五代时便形成了核心,但是在夏和商时期,华夏族的力量还是非常的弱小,因为那时的华夏族是由众多的部族国家组成,各个部落之间也存在着层层的矛盾,更不用说是四方蛮夷戎狄了(东方为夷、南方为蛮、西方为戎、北方为狄)。那时华夏族的周边有大量的异族,东夷和南蛮也不是单一的民族,可以称之为民族集团。在历史上的后羿代夏政,便是体现了这种民族矛盾和斗争。

在西周时期,周王朝直接或者间接统治的地域里,除了华夏各部族以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的存在。周王朝那时实行分封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方便对异族的统治和镇压。比如说当时武庚之乱以后,周公姬旦东征,花了三年时间才把东夷制服,封姜太公后代于齐,封唐叔虞于晋,都是为了方便对东夷族和狄人部族的统治和镇压。周王朝分封异姓诸侯王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想通过宗法制纽带和姻亲的关系,并对异族完整的统治。

到了西周末期。由于周王室的腐败和镐京的天灾人祸,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从此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当时很多少数民族国家分布在中原地区,比如白狄、赤狄与晋国犬牙交错,中山国也是少数民族掌权。还有齐鲁附近的莒(j)国,是属于东夷人国家。淮夷建立的徐国、钟离国,吴越虽然王族号称是华夏,但其实也是蛮夷国家。楚国也被中原视作为蛮夷国家。

根据传说和考古的发现,炎黄时代至尧、舜、禹时期,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不断的碰撞融合,并最终达成联盟齐向东推进,后来建立起了号令黄河流域各部族的大型联盟,击败汉江流域的苗蛮集团,最终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融合的核心。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实际是用来区分其周边蛮夷戎狄各民族,华夏族融合了夏、商、周三族初具雏形之后的一个庞大的民族集团,也并不是全部是中原民族,其中甚至还包括了戎人、氏人和夷人。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中原地区各族逐渐走向一体,更多的异族被华夏族吸收、融合。中原地区周围,齐鲁两国吞并诸夷,秦国占领西戎,楚国统一诸蛮,和边疆各地区的民族相继融合、兼并的速度也在加快脚步。各族之间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了战国时期最终只剩下齐、秦、楚、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和一些生活在夹缝中的小国。到了先秦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历了一个漫长交流融合的过程,直至秦汉之际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基本完成,这位日后“中华民族皆为炎黄子孙”的民族统一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弥合了先秦时期各族的差异,并提供了统一的文化基础。

经过了春秋战国400多年的战乱,不少异族国家被兼灭,他们的血液被注入到华夏族中。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中原大地上华夏族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远比政治隔阂难以克服,如果春秋战国不是经历漫长的时间来完成民族融合,也可以说是经济文化更先进的华夏族对少数民族和异族的同化、吸收,秦始皇是统一不了中华大地的。比如说情况类似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有在孝文帝改革和北方五胡基本上被全部汉化之后,才会完成南北的统一。

回首秦国的百年自强之路,属实是很不容易,这段漫长的征途中,凝结了一代又一代秦国君臣的心血,他们抓住机遇,将本是渺小的秦国转变成为傲视群雄的大秦帝国,完成了历史交付给秦国的责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