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台湾电影《原乡人》原型作者钟理和的故事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回原乡,才会停止沸腾!”

(钟理和——《原乡人》)

1980年,台湾导演李行拍摄电影作品《原乡人》,由秦汉与林凤娇所主演,电影根据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一生的坎坷遭遇与奋斗事迹所改编,藉这部电影表达对这位台湾文坛先驱,由衷的敬意及追思。

“原乡人”是客家话,与闽南话“唐山人”意思相同,即祖先居住地方的人。钟理和一生都与祖国大陆的关系非常紧密。19岁那年,他爱上了本村的一个姑娘钟台妹。由于同为钟姓,这门亲事受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

钟理和为了与这种陈旧的婚姻观念作斗争,毅然带领台妹“私奔”,逃到祖国大陆谋生。对于这次逃回大陆的原因,他的儿子、台湾当代作家钟铁民强调:“回归和亲近祖国文化才是最大动机”。

回到祖国大陆的钟理和,辗转流浪于大连、沈阳、北平等地谋生,在沈阳做过几个月的司机。他虽懂曰语,但从不说日本话。他宁可失业,也决不替日本人办事。在北平穷困潦倒时,连儿子喝的奶品都买不起,他仍拒绝以“日本侨民”的身份领取物资补助。

虽清贫度日,但他坚持笔耕。1945年,他以江流的笔名,在北平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夹竹桃》,这也是他生前唯一出版了的小说集。

抗战胜利后,钟理和满怀思乡之情,于1946年举家回到台湾,在屏东内埔中学任教。后因患肺病辞职入院疗养,手术中拿掉七根肋骨。“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由于多年辗转病榻,家产变卖一空,他只能清贫度日,一边养病,一般坚持他心爱的文学创作。贫病交加下,妻子扛起一家的生计重担。

钟台妹一生跟着丈夫颠沛流离,婚姻所带来的痛苦,早已超过夫妻之间的甜蜜,钟理和曾心疼地问道:“当初你是怎么答应我替我烧饭的?你随便嫁给谁,都会比我强。”台妹坚定地回答:“我不但愿意替你烧饭,而且还愿意再替你烧 二十年、三十年的饭。”

1956年,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荣获“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第一奖空缺),但却无法出版,成为了他一生的遗憾。

1960年8月4日,抱病修订中篇小说《雨》的钟理和,旧病复发,咯血而死,年仅四十五岁,人们称他为“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

“吾死后,务将所有遗稿付之一炬。吾家后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笠山农场》不见问世,死而有憾。”从钟理和临终前对他长子钟铁民的遗嘱中,可见他对文学创作爱之深、痛之切的矛盾心态。在他去世后,著名作家林海音、钟肇政等人组成了钟理和遗著出版委员会,陆续出版了他的部分作品。

直到1976年,《钟理和全集》才正式在台湾出版。这些书籍的出版,在台湾掀起了一股乡土文学的风潮,他的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为奠定台湾乡土文学的民族风格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12年8月,台湾鹿林天文馆将2008年10月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钟理和”,这是全球首颗以近代华人作家命名的小行星,是台湾社会给予这位“咯血笔耕者”的最大荣誉与褒奖。

✑撰稿:胡志强

为您揭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