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善终?还是被害而亡?一代名臣张良死因成谜

张良是帮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最得力大将之一,早年间就曾在鸿门宴上使计帮助刘邦脱身,后又为刘邦出谋划策、驰骋沙场,帮助刘邦最终赢得天下。文献和史记资料中关于张良的早期生活描述较多,但张良晚年的政治生活少有记载。甚至关于张良的死因,大家都无从得知确切的真相。至今为止,考古学家们也没能找到张良的墓地所在何处,所以,这件事一直困扰着史学家们:张良是怎么死的?

根据不同文献的记载,关于张良如何死亡这一说法,现在有两个流派。

第一个流派认为,张良死的时候还是朝廷重臣。这种说法的来源主要是因为张良曾在帮助太子巩固地位中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汉朝建立并逐渐稳固后,后宫妃嫔之间开始争权夺势。随着刘邦开始宠爱戚夫人,吕后日益不得宠。在这之前,刘邦已经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当太子。戚夫人日夜在刘邦面前挑拨离间,逐渐让刘邦认为刘盈是一个非常无能且一心只热衷于皇位的太子。时间久了,刘邦想废掉太子,重新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为太子。这个想法提出来之后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文武百官都认为这个做法有欠考虑,但是刘邦主意已定,听不进去大臣们的劝谏。这些都被吕后看在了眼里,吕后是一个意志坚决、敢做敢当的女人,她在情急之下求助于当时可以靠得住的大将张良。张良从一开始就很坚决的反对刘邦的提议,站在全国的角度来看,汉朝刚刚建立,本来根基就不稳固,如果在这时候更换太子,恐怕会引起群臣和百姓的胡乱猜忌,让本来就不稳固的皇位更加不安。张良足智多谋、深思远虑,为吕后想了一计,最终让刘盈得以保住太子之位。

当时,刘邦非常崇慕四位有名的隐士。这四位隐士都很有骨气,也很有智慧,因为年龄太大而隐居山林。刘邦自建国起就多次邀请他们出山相助,但均遭到拒绝。张良认为,如果太子能邀请这四位老人出山,便可让刘邦知道太子势力已经稳固,不敢再轻易废除掉他。并且,这四位老人愿意协助太子,也能证明太子的人品和性情都是人中之龙,刘邦也不会对太子的人品有所怀疑。太子的诚意和品性真的打动了这四位老人,他们跟随着太子下了山,一同来到刘邦面前。刘邦果然如张良预料到的一样,不再提起废太子之事。之后,张良自己也隐居山林,不再做官,为了以示心底坦荡,还一心向道,一直到刘邦去世。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帮助儿子巩固政权,邀请张良重新出山。因为喜爱太子,为了帮助大汉巩固江山,张良便听从了吕后的建议。一直到死,张良都在为汉朝鞠躬尽瘁,死的时候也是汉朝的一名重臣。

第二个流派认为,张良在去世之前就已经辞去职务,归隐山林。张良是一个博古通今的人,他知道,在历史上开国重臣一般不会落得好下场。帝王登基之后,最忌惮的就是曾经建功立业的大臣,他们影响力很大,足以威胁到皇权。在刘邦登基之前,张良为刘邦效力很多,建功众多,刘邦本人又是一个心胸比较狭隘的人,张良很怕自己也遭到刘邦的猜忌,落得一个死于非命的下场。张良本来身体就不好,在刘邦建国之后,经常以自己体弱多病的理由请假,很少参与政治活动。时间久了,他在朝堂之上的分量也逐渐变轻。脱离朝堂越久,张良便越看透政治和人事,并且逐渐厌倦了这种尔虞我诈、互相猜疑的政治生活,一心想要归隐山林。虽然刘邦多次挽留,但张良丝毫没有改变心意。最后,刘邦给了他封地,同意他回去养老。

张良这一生经历颇为丰富多采,他见多识广、思想深邃、深谋远虑,退隐之后,更是潜心向道,心态安宁。除了自己自律之外,张良还乐善好施,修建道观之余,还修建了供孩子们读书写字用的书院,教当地的孩子读书认字。张良超脱的心态和宽广的心胸,以及他热爱帮助他人的行为受到当地人非常的尊敬。在他死后,当地人自发纪念他,并为他修建了墓地和桥梁。

至今为止,因为张良的墓地还没有被发掘,关于他晚年的资料也很有限,我们无从得知他是自然而亡还是遭到迫害。但我们能得知张良是一个心胸非常豁达、性格洒脱、为人忠诚又足智多谋、有远见的一个人。他一心想的是如何让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的人民活的更好,值得我们来尊敬和纪念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