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背后的故事:治水的英雄不止大禹一人,他的牺牲更大!

远古的神话传说里边应该有我们先民的历史在里面吧。我们熟悉的大禹治水,孩子们是比较喜欢的,孩子们是相信超能力的,孤胆英雄特别能唤起孩子们的敬佩和向往,但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绝非一人之功,再看点历史,知道大禹是有崇氏的首领,再看便心有不忍,原来禹是踩着自己父亲的肩膀斗胜洪水的。

据说大禹的父亲因功封于崇地,以地为号,号有崇氏,为黄帝第六世孙,血统高贵,在那个以血统论贵贱的官贵一体的时代,这种身世大概相当于草原上的黄金家族,自带光环,其名曰鲧,鲧音同滚。当代人听来似乎有不敬之意,想来古今之风俗多有异者,无伤大雅。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洪水东流,方告成功。鲧治水九年,无功,尧诛之于羽山(一说为流放)。历史教材中的观点认为鲧治水之所以失败在于采取筑堤围堵的方法,而大禹之成功在于采用开凿河渠疏导之法。细思之,鲧的方法有误,一错九年,似乎处理方法过于简单了。当初天下洪水泛滥,为祸百姓,尧与四岳商讨对策,四岳一致认为非鲧不可,“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在《尚书》等古籍中,鲧是一位劳苦功高的治水英雄,到《左传》鲧的形象变成了反面的“四凶”。以鲧因治水身死,其子大禹继承其治水之任,取得成功,尊称夏后氏,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让人不解的是,鲧既有大过,怎么还要让他的儿子去继其职并最后成为舜的禅让的对象呢?父债子偿,那个时代会有么?即便是,罪臣之后何可受舜之禅让?又大禹治水用时更长,何以其没有罪责?有一种说法,鲧之被处死,其原因在于他与丹朱(尧的儿子)、舜争夺部落联盟首领之位,事败而死,果真如此,大禹只会被严加防范,很难有以后的作为,所以鲧之死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筹谋,是迫于时局的自我牺牲。

尧舜时代的部落联盟不是由部落首领控制,而是淳朴的部民主导,那时没有专制的特权和强制的权威。面对浊浪滔天的大水,早已习惯于定居生活的先民们是愿意抵御洪水的,但故土是难以割舍的,所以只能用以围堵的方法去治理肆虐的洪水,为了让安土重迁的部民明白根绝水患必须适当地迁徙,让开一些空间给水流,为凝聚共识,以尧为首的统治集团必须选一个能既有治水能力又能唤起民众思考的人去实现这个必须失败的计划。

鲧统属的有崇氏本身以平治水土安身立命,又前面说的家世血统,所有这些注定鲧是实施计划的最佳人选。鲧之死让部民认识围堵办法的无效和统治阶层的决绝,鲧之后疏导治水顺利展开,有神话传说中说,大禹治水时天帝都派遣神龙来助之,治水功成,连金箍棒都是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大禹通过治水积累了丰富的政治资源,待舜年老,舜之禅让水到渠成。治水的英雄不惟大禹,还应记住鲧的名字。历史不在典籍里,不在书架上,应在人心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