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的文盲李卫,史上的他真是那么穷,那么没文化吗

说起经典的古装剧,说《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两部,没有谁有意见。

有一部电视剧,书生认为也算得上经典。

当然,只是书生的个人意见。

哪部呢?《李卫当官》。

这部电视剧没有《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恢宏大气,与正史也相差很大,但《李卫当官》体现的是古代清官,与我们宣传正能量也是相符合的。

《李卫当官》,本可以成为经典,奈何多了些喜剧的成分。

李卫,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对他不陌生,他是雍正帝潜邸的奴才,大字不识几个,自称“狗儿”。

《雍正王朝》是严肃的,但到了李卫那一节,不严肃了,更多的是笑料,比如李卫给胤禛写信,字难看不说,话也不通顺,胤禛和邬先生差点没笑断气。

《李卫当官》和《雍正王朝》两部剧,对李卫的改编是相似的,都是将他刻画成了穷苦人,穷苦人好不容易一步登天,然后倍加努力,成长为大清清官。

史上的李卫,为大清朝清官不假,但其出身与穷苦一点都不沾边。

李卫,出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正月初一,其家族是江苏丰县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

如此李卫,也算是富二代了。

这样的他与影视剧里的穷苦人正好相反,但有一点是相似的,没多大学问。

影视剧里的李卫,大字不识几个,正史里的他还是识字的,但没什么学问,因此不可能科举高中。

没有通过科举,便当上了官,其家族也不是官宦之家,那他怎么当官呢?

捐官。

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随后不久入朝任兵部员外郎一职,后出任户部郎中一职。

捐官,这在封建王朝并不稀奇,且是由来已久。

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便出现了捐官。

汉文帝和汉景帝虽然为汉武帝留下了一个富庶的西汉,国库钱粮充足,但汉武帝需要打匈奴,国库开销甚大,因此想到了出卖官位,增加收入,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

从此,“卖官鬻爵”合二为一。

到了清朝,捐官已经是制度化了。

当时,捐纳与科举互补。

有例捐,有常捐,统一管理,明码标价。

只要有钱,就可以捐,管它是红顶子、黄顶子、蓝顶子等都可以。

根据现有资料显示,清朝官员捐官比例最高为60%,只有40%是通过正常途径走进官场的。

捐官,那是花了大价钱的,所以很多这样当上官的人开始贪污腐败。

捐官的人,也不全腐败,李卫就是个例子。

他捐官,但没有想着捞钱,而是想着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

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他得到雍正帝的重用和宠信。

从史料记载来看,胤禛在继位之前与李卫的来往并不密切,但一直在观察着他。

因此,在继位之后,雍正帝立即提拔李卫为直隶驿传道。

升官了,李卫估计很高兴,有更大的权力了,能为老百姓谋更多福祉了。

高兴了没几天,更高兴的事情来了,雍正帝下旨改任其为盐驿道。

这可是肥差,但危险系数极高,搞不好就贪了,就要被抓了。

但是,李卫不为钱所动,在任上的难处无需多言了,影视剧里刻画的挺不错,为了打击贩卖私盐者,没少受委屈。

正史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没有影视剧那么吸引人而已。

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到雍正二年的时候,他便被提升为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盐务也还由他管着。

胤禛当上皇帝的前几年,李卫绝对是平步青云啊,到了雍正三年的时候,他就成了浙江巡抚了。

这还不够,雍正四年的时候,他兼任两浙盐政使;雍正五年的时候,李卫升任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

看看吧,这速度,真是坐火箭。

雍正七年,李卫为兵部尚书。

雍正十年,任署理刑部尚书。

后又出任直隶总督,命提督以下并受节制。

李卫当官,胆子大,不畏权贵。

雍正十一年,李卫上疏弹劾步军统领鄂尔奇坏法营私,紊制扰民;乾隆三年,李卫上疏弹劾总河朱藻贪劣,朱藻弟朱蘅挟制地方官,干预赈事等。

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百官楷模,大清清官,这就是李卫。

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李卫,一生与贫穷不沾边,与没文化也不太沾边,影视剧之所以将其杜撰成穷苦人出身,除去吸引观众之外,更重要的应该是李卫捐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