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往圣继绝学”的李学勤先生

2月24日,清华大学发布讣告,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0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据悉,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将在2月28日举行。

李学勤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对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13年,先生曾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简单回顾自己的一生。

今日,我们以此文缅怀先生。先生千古。

回想几十年来,道路复杂曲折,由哲学到考古,从逻辑到古文字,对象或虚或实,时代有古有近,但我自觉每一转折,都能从中得益。

——李学勤

我生于1933年。1952年,也就是我19岁的时候,开始进入中国科学院,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到现在已有60来年了。可是我从未想到有今天这样一个机会,蒙受这样的荣幸。大家给我的荣誉,刚才会上对我的介绍,多有溢美之处,我实不敢当,只能再次向大家致谢。

今天给我的荣誉,是对我多年努力的高度肯定。若干年来,我对来访问的朋友总是说,我的前半生“乏善可陈”,“不足为训”。我没有受过多少专业教育,又学无常师,但我一直是幸运的,多年来得到许多位前辈学者的支持、教导和帮助。我的点滴成就,都和前辈学者的关怀分不开。今天我想乘这个机会,怀想他们,纪念他们。

曾有人说我有“家学渊源”,是不合事实的。我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从小身体不太好,惟一的爱好就是看书。父亲虽是知识分子,但与我走的专业道路全无关涉。从小他没有教过我任何知识,他英文很好,也没教过我一个字。可是他一向支持我走自己想走的路,给我充分的自由。最近人们常提到“虎妈”,我的父母可不是那样,这是我的一大幸事。

我受高等教育时间甚短,只念了一年。1951年我以第一志愿考进清华大学哲学系,当时是因为读过金岳霖等先生的书。这一年没有上多少课,还经历了“思想改造运动”,到1952年夏天,便由于自己学了甲骨文,有一些成果,去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这在当时也是不寻常的事,得到金岳霖先生和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先生的帮助,这又是我的一大幸事。

我的幸运尚不止此。1953年底,由于偶然机缘,我见到了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从而到了新建立的历史研究所,做了侯先生的助手,专攻中国思想史,当时工作重心在隋唐宋明一段。“文革”后,才又转回先秦史、考古和古文字学。在历史所50年间,换了多种学科,杂而不纯,所以我只好自称“杂学”。直到2003年,我才调回母校清华。

李学勤先生讲解遂公盨铭文

回想几十年来,道路复杂曲折,由哲学到考古,从逻辑到古文字,对象或虚或实,时代有古有近,但我自觉每一转折,都能从中得益。在这里我个人特别的体会是,学术本是统一的、一体的,总是互相贯通。我们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的接触、认识和体认,本来是一个整体,而正是在这样接触、认识和体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学术界的一个因子、一个链环。

这几天,我第一次读到四川大学哲学研究所“六年前的宣言”,很为之震撼。这篇“宣言”说人文学科的学术界已经(或至少是已濒于)“土崩瓦解”,因此其设立的目标,就是要“重建因为阅读的流失而销声匿迹的学术界”。我认为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和思考。

这里讲到的“阅读”,我想了很久,认为所指的乃是凭借文字而实现的文化、思想、学术的传播、融合和交流。要知道,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有文字,才会有文化、思想、学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传布,而所谓“阅读”,应该即是承续和发展前人所奠立的文化、思想、学术,特别是贯穿于文化、思想、学术中间的精神。有了这样的承续和发展,或者说传承与创新,才有真正的学术界,才有可能实现北宋张载所讲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13年7月8日在首届汉语人文学术写作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

对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两句,先生在该年9月份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也一起分享给大家。

为往圣继绝学

李学勤

北宋大儒张载的名言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大家都熟悉的。然而这字数寥寥的四句话中,实包含有深邃的哲理,今天限于时间,不能深入阐述,只就“为往圣继绝学”一句,略说些个人粗浅的感悟。

“为往圣继绝学",实际讲的是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往圣”是历史上极高造诣的学术人物,他们所创立的学统,由于种种原因,在时间的长河间湮没断绝,必须有新兴的学人予以恢复承续,并将之推向新的高度,方能达到张载四句下面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效果。

李学勤先生与其清华简研究团队

纵观中国的思想学术史,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不仅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有几次具体的实际。

最明显而典型的“为往圣继绝学”实例,出现在西汉时期。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统并六国后,颁行了焚书令,由此形成的“挟书律”实行了多年,直到汉惠帝时才废止。秦法这一条,由近年考古发现的当时随葬书籍看,十分有效,其结果是先秦“往圣”的学术文化几乎断绝,这迫使西汉的文化学术以全力搜求能保存下来的佚籍,训释解读,重新编辑,从孔安国到刘向、刘歆,作出了繁重而多贡献的成果。其结局是形成了后人称为“汉学”的一代学风,占领学界数百年之久。

到了魏晋以下,“汉学”的发展已到极致,承古辑佚的工作也没什么可做了,学术界逐渐发现,先秦“往圣”的思想性的、哲理性的“学”,汉儒并未能继承下来,于是学风逐渐改变。到了唐宋,建立了“道统”说,以“四书”的研究诠释为中心,再次进行了“为往圣继绝学",形成了所谓“宋学”。

(李学勤《胡应姬鼎再释》手稿)

“宋学” 发展迅速,到明中叶又到其极致,虽有王阳明“心学”出现,其基本风格,即学术以思想哲理为重,侈谈天道性命,终未变化,从而引起有识之士的诟病。及入清代,学风再次丕变,乾嘉学者又回到“汉学”门径,期待通过文字考证,重新认识“往圣”的真实面貌,这又是一次“为往圣继绝学”。

由上述三次“为往圣继绝学”的学术史变迁来看,在文化学术的发展史里,优秀传统的传承十分重要,没有这种传承,就不会有新的文化的基础,但是每次做到传承,都在事实上是真正的创新,不去创新,实际也做不到真正的传承。

希望我这一点陋见,能供大家参考。

(2013年9月27日在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上的演讲)

延伸阅读

1. 《夏商周文明研究》

李学勤先生的文集

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作了探讨和研究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本书是《通向文明之路》一书的续编,是当代史学泰斗李学勤先生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二部文集。这本集子分成上下两编,包括李学勤先生的一些序跋、演讲与访谈等,在时间上承接上书,始自2008年。该书主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作了探讨和研究。

2.《青铜器入门》

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

识别二维码 一键购买☟

《青铜器入门》是青铜器研究的初步指引。本书第一节是总括式的导论,第二、三节则介绍方法和材料,希望读者能予利用。第四至九节,按大的时代顺序叙说青铜器的兴起和演进,第十节补叙中原以外的器物,第十一节择要介绍秦汉青铜器,最后一节专门介绍青铜器的特殊分支——铜镜。

3.《三代文明研究》

收集了先生在2009、2010年发表的

重要论文、演讲以及一些序跋和短文

主题所涉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为李学勤先生的论文集,收集了作者在2009、2010年发表的系列文章,内容涉及不少复杂费解的学术问题。

4.《通向文明之路》

收录了李学勤先生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探讨和研究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共6辑内容,主要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作了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包括《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帝辛征夷方卜辞的扩大》《从柞伯鼎铭谈〈世俘〉文例》《释“出入”和“逆造”》《长布、连布的文字和国别》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5.《文物中的古文明》

收录李学勤先生关于

古史方面的十个发现

本书分为古史研究、甲骨学研究、青铜器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简帛学研究、年代学研究和学术史研究七辑。主要内容包括有关古史的十个新发现;深入探讨远古历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关于花园庄东地卜辞的所谓“丁”的一点看法;论士山盘——西周王朝干预诸侯政事一例;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钟;从新出楚简看齐鲁文化的影响;试说楚简中的《说命》佚文;颂器的分合及其年代的推定;侯外庐先生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