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帝时机成熟朱元璋迟迟不表态,李善长心领神会:还有个过场得走

古代中国很讲究“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皇帝能做的事情王不一定能做。公元1367年,横扫中原的朱元璋其时为吴王,离皇帝的距离仅一步之遥。确切地说,在这年的八月,在应天一切帝王该有的设施大臣们已经早早地准备好了,只等朱元璋登基称帝。不过,这个时候还有一个过场不得不走。

按照中原王朝的习惯,要想登基称帝就得三劝三让。朱元璋懂得其中的道理,做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从内心来讲,他早就盼望着这一天的到来,从至正十三年(1353年)时,冯国用就对他提出过先攻取虎踞龙盘的应天,再四出征伐以定天下的建议开始,朱元璋就有了皇帝梦。

李善长与朱元璋的第一次见面,就说朱元璋的老家离汉高祖刘邦的老家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其实,对朱元璋说过类似之语的人不在少数,这些建议朱元璋不可能无动于衷,只不过当时的时机未成熟,还不敢公然表态。

可当朱元璋当上了吴王后,发现劲敌陈友谅、张士诚,以及元朝军队都被他收拾的差不多了,这才拿出君临天下的作派,开始大谈国家礼法。但朱元璋知道规矩,当皇帝这事自己不能提,只能让大臣们劝进。

以李善长为首的这些大臣们也懂得这一套,不失时机地跪请朱元璋即皇帝位,理由也冠冕堂皇:天生圣哲,本来就是为了天下生民。殿下即皇帝位,天命已有所归。现在不正大位何以安慰天下臣民之期望。朱元璋心里乐开了花,不过过场还没有走完,也就没有马上答应。

等到李善长等人三劝之后,朱元璋这才含蓄地表了态:中原还没有完全平定,军队也没有得到休息。我想天下大定之后再来商议此事,而众位爱卿苦苦相劝,我只能勉为其难。不过,朱元璋明确提出这样的大事不可草草从事。实际上,前面说的话都是客套,最后一句才是关键,朱元璋要按照古礼堂堂皇皇地登基。

李善长等人心领神会,马上着手制定礼仪,也就是等登基大典的各项程序。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朱元璋来到吴王新宫祭告上天,志得意满地发布了祭文,并宣布在次年正月初四日登基。

既然要登基称帝,就少不了要选一个响亮的国号,为了这件事朱元璋也没少费心思。最后在刘基的建议下,选择了“大明”。朱元璋本是农民出身,不像其他王朝的开国皇帝,不像周秦,原本就占有一块地盘,可以以此地盘为号;也不像隋唐,原本家世显赫,享有封爵,能以此为号。

新朝国号有它的含义,应该得到各个方面的认同。文臣武将中,有些是郭子兴的部署,有些是韩山同、韩林儿的手下,有的是徐寿辉、陈友谅那投奔而来的。不管这些人原先的主子是谁,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出自红巾军,和明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以“大明”为国号,表明朱元璋继承明教、明王的事业,理应为凝聚他们的一面旗帜。何况,朱元璋的手下还有一批儒生,他们应当也能接受“大明”为号。明教在民间长期传播,影响力很大,明王出世弥勒佛降生曾是多少人的理想。如今以“大明”为国号,也是宣布大明皇帝朱元璋就是正统的“明王”,断绝了此后有人妄想借着明王出世的理由滋生事端。

国号定下后,登基的障碍就基本扫清了。1368年正月初四日,李善长率领文武百官向北行礼,三呼万岁。其后,朱元璋率诸子来到太庙,追尊四代考妣。然后,朱元璋入奉天殿接受百官的上表朝贺,天地社稷祖先乃至全天下的百姓都拥护朱元璋当皇帝,他也如愿登上皇帝的宝座。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