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成功的造反,从头到尾没一个人反对,皇帝都不敢吭声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的大将,并且很受周世宗的信任。赵匡胤经常带领军队南征北战,为后周曾立下汗马功劳。但有一次,赵匡胤远征之时却被拥立为帝,替代了后周的周恭帝。一员大将登基为帝,到底是赵匡胤密谋造反还是真正的民心所向呢?

据史书记载,建隆元年(960)刚刚度过新年的第四天清晨,睡梦中的赵匡胤突然被弟弟赵匡义和幕僚赵普叫醒。当时,赵普的职务是五代最后一个中原王朝后轴的殿前都检,也就是负责统帅皇帝亲兵的总司令。

此行他们三人的任务是抵抗契丹人入侵。第一天他们将部队开到周都开封二十多公里外的陈桥驿安营扎寨准备休息时,出事了。

当晚时分,只见三军将士金盔铁甲明火执仗,喧哗之声翻江倒海,梦中被惊醒的赵匡应莫名其妙的走出驿门,看到军士拔刀高喊:愿奉太尉为太子。然后不由分说的便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上身上,倒地再拜,三呼万岁,拥立赵匡胤为帝。

这就是著名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词也称为后来称帝继位的代名词。但历史真的如此莫名其妙的就被黄袍加身了吗?史书的说法很可疑。

陈桥兵变之后,军队簇拥着赵匡胤浩浩荡荡的开往开封,后周的官员们迫于势力也承认赵匡胤为帝,并马上在内部推选出了新的领导班子。赵匡胤也是毫不客气,于当晚赶走了后周的小皇帝周恭帝,在崇元殿内举行登基仪式登上皇位,宣布改国号为宋,定都于开封。

从发动政变到登基为帝,所有的事情一天之内全部搞定。如果说这是偶然为之,恐怕难以让人信服。

实上,在陈桥兵变之后,还未进入京城之前,赵匡胤按理说应当是叛乱造反分子。可当他们部队声势浩大的来到开封城内时,竟然没有遭到城内禁军的抵抗。当时的景象反倒像是皇帝班师回朝。

据说,翰林院的大学士在赵匡胤进入皇宫后还拿出来周恭帝的让位诏书。这些景象,只能说明赵匡胤的势力早早已经打点好了国内上下,再想想那件非要披到赵匡胤身上的黄袍,其篡位之心昭然若揭。

然,陈桥兵变不仅仅是突发事件,反倒是一场精心策划,并已经打点好各路势力且预谋已久的军事政变。就连赵匡胤号称率军出征契丹的军事行动也是为了哄哄那个年幼无知的少年皇帝周恭帝,借机调动军权发动政变才是他的真正目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