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的”七十二道脚不干”原来是这样,长知识啦!

七十二

七十二道脚不干”历史探源

贠守勤

(2019年2月26日)

一、地理位置

全国各地有很多“七十二道脚不干”。会宁的“七十二道脚不干”就是指张城堡到会宁县城的这一段沿着祖河河床行走的道路,这是历史上会宁东部村民进县城必走的路。

“七十二道脚不干”也叫“县河湾(因靠近县城而名)”。因为“县河湾”两边山势陡峭,无路可走,会宁东部进城的人只能走这条“路”。我青少年时期也经常走这条路,特别到了张城堡要上岸时,由于河水很深很急,自己过不去,就要靠那里的村民背着过河,每背一个人收一两毛钱的费用。整个县河湾的路就是不断地在河流两边跨来跨去向前行进的“路”。

二、名称渊流

由于“七十二道脚不干”位于丝绸古道上,祖河又是两千年前祖厉河的重要支流,明代主要的驿站青江驿、翟家所地运所、保宁驿等都位于“七十二道脚不干”这条路上。民国时期称“中大路”,1910年,澳大利亚莫理循还拍了很多照片。“七十二道脚不干”是会宁重要的古道,所以可以推理其名称应源于明代。

“七十二道脚不干”的名称在清代已经广泛流行,这是不容置喙的。

由于明清时期关于会宁的诗词文章很多,特别关于青江驿、翟家所、会宁县城等“七十二道脚不干”附近地方的诗词文章很多,所以对于“七十二道脚不干”无论是起名时间的推理、还是历史记载都是很容易找到根据的。

1、清·祁韵士(乾隆十六年1751年生,山西寿阳县平舒村人,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户部主事。清嘉庆十年(1805年)他因事遣戍伊犁,从北京西南行,经泾川、平凉、静宁、(会宁)、抵兰州,过河西走廊入新疆,对途中所见所闻之事“每憩息旅舍,随手疏记”,达伊犁戍所后编成《万里行程记》,其中记载:他在会宁“高岸深谷”之后涉“七十二道脚不干”。

原文:“青家驿驿隶会宁县。坡岭益甚。西行四十里至翟家所,亦隶会宁。坡岭犹多,中途过王家川入山涧中,但见高岸深谷,一水潆洄若线,乍东乍西,时时褰(qiān,揭起,‘子惠思我,褰裳涉溱’)涉,俗称为七十二道脚不乾(干)云。涧中土石多赤。西南行六十里至会宁县,水自东北涧中来,向西南涧中去,此中土石皆白,与前涧赤者异矣。县当其中,镇山之口。西南行六十里至”

2、清·方士淦(安徽定远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召试举人)道光八年(1828年)三月十五日未时,自伊犁惠远城起身一路向东去西安,沿途写下了《东归日记》。

日记记载:“十八日,七十二道脚不干[按:此路河流数十道,皆无桥,需徒渡,敬当地谓之“七十二道脚不干”],两山相夹,河水中流,每遇暴涨,常冲没漂压。四十里,翟家所小住,大雨。午后晴。住清(青)家驿。”

3、清·林则徐(福建省侯官人)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1842年8月11日),从西安出发,经咸阳、醴泉、乾州、会宁、兰州、琼州、抚彝、酒泉,到达嘉峪关。沿途写了《荷戈纪程》,一路上,他们沿“水势浩瀚”的泾河而行,涉过水流湍急的“七十二道脚不干”;走过“小石满路”、“大石礌砢”、“车马难行”的驿路……。

《荷戈纪程》原文:“即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七月初六日壬子,巳刻出西安城。十七日癸亥,……是日行七十里,尚无大坡,惟处处由涧水涉过,已有‘七十二道脚不干’之意。”

、环境描述

1、清末俞明震在《朝发青家驿》中写道:“仰望白日乾,俯穿泥没骭。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这里的“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描述的正是“七十二道脚不干”。

“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则指其西行“出险眼渐明”即出了“七十二道脚不干”就到了“行馆”,即会宁县城。

2、清·王崧《青家驿次张二如题壁韵》诗中的“每经幽谷浑忘夏,总见垂柳便觉春。闻道前途渠水恶,青家驿里客新愁。”前一句说的应当是静宁界石铺到青江驿的情况,后一句“闻道前途渠水恶”则说的是“七十二道脚不干”。我的朋友张治文解释为:“‘渠水恶’之说:自注为:‘前有七十二道(渠水),行人脚不干之说’,抑或描述前路:祖河滩畔,溪起渠落,漫泽横肆于沟壑深谷之间。雨露霑衣,泥汀裹鞋,其艰难备极矣!不寤(wù,睡醒)前人,余等幼少时即历目七十河湾之艰途。过时尚不足卅年已耳。”

3、清末陈诗《自翟家所镇涉河达会宁县郭作》:

两山束如堤,风凅一河水。

流泉鸣溅溅,怒马踔以趾。

我车奋而驰,历经二十里。

骤雨幸不至,出险色有喜。

陟坡抵会宁,夕阳照河氾。

传闻两崖际,有桥今则圮。

孰修與梁政,履坦利客子。

这首诗整个说的就是“七十二道脚不干”。

从“陟坡抵会宁,夕阳照河氾。”句看出,向西出了“七十二道脚不干”就是会宁县城,和俞诗“出险眼渐明,停鞭指行馆。”的描述完全一致。

从“传闻两崖际,有桥今则圮。”看出,作者是行走在“七十二道脚不干”的,而且传闻两边涯际上有土桥,但是已经坍塌了。此句的描述和俞诗“车从涧底行,心与悬岩乱。”的描述也非常接近。

从“我车奋而驰,历经二十里。”看出,诗中写的就是翟家嘴递运所到会宁县城的距离,这与今天翟家嘴递运所到会宁县城的距离相差无几。

附:已在各媒体公开发表的关于祖河历史文化系列文章目录

1、《科举制度中会宁最突出的四个家族·翟家所焦氏家族》(2017年6月7日)。

2、《杜甫诗中的会宁翟所焦氏祖先》(2017年6月9日)。

3、《考证祖厉河》(2017年8月18日)。

4、《当我站在了祖厉河的源头》(2017年8月19日)。

5、《祖厉河,难以尽述的历史文化承载!》(2018年1月15日)。

6、《会宁县电视台电视专题采访·祖厉河名字的起源》(会宁县电视台,2018年2月播出束)

7、《“古道三镇”(祖厉河流域)的文化含量(4—1)》(2018年3月7日)

8、《“古道三镇”(祖厉河流域)的文化遗存(4—2)》(2018年3月14日)

9、《“古道三镇”(祖厉河流域)的文化承载(4—3》)(2018年3月18日)

10、《“古道三镇”(祖厉河流域)的文化渊源(4—4)》(2018年3月27日)

11、《古今会宁·祖厉河采访词》(2018年4月23日)

12、《祖厉河的情怀》(2018年4月30日)。

13、《古今会宁·穿越千年祖厉河》(视频,上下集,会宁县电视台,嘉宾贠守勤,2018年5月2日、5月8日播出)

14、《古诗与翟家嘴》(2019年2月19日)。

15、《平政桥记·左宗棠撰,魏光焘书》(2019年2月19日)。

16、《“七十二道脚不干”历史探源》(2019年2月26日)

《灵霖山·乾隆碑记》(2019年1月3日完成,尚未公开)。

来源;华夏会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