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莫须有”——成了压死岳飞的最后一根稻草

论及岳飞之死,今人无不以“迎回二圣,再造乾坤”为岳飞惨死之由,殊不知,提出“迎回二圣”口号的并非岳飞,而是高宗本人。据此而言,岳飞之死,绝非矢志北伐,迎回二圣的缘故。也非小说中所提及的,为与金人媾和而不得不杀之的理由。以我有限的识见看来,岳飞之死,其根源恰在于宋朝的基本国策——“重文轻武,强干弱枝”。

再此,我将从头梳理可能涉及岳飞死因的相关线索,尽己所能的为诸位展现岳飞必死无疑的真正原因,倘若语言有所不当之处,还望诸君海涵。

陈桥兵变之黄袍加身

一:陈桥兵变——大宋王朝的隐疾

唐末天下,风云激荡,拥兵自重而又雄长有力者往往难以甘心臣位,“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五代十国的暴起而衰深切的演绎着“天子,兵强马壮者居之”的剧目。

周世宗柴荣以英武果毅之姿,雄才大略之谋,疾天下之离乱,哀民生之多艰。内则勤政忧劳,刷新吏治,陟罚臧否,劝课农桑。外则拣拔骁勇善战之士,抚养智谋超卓之人,养精蓄锐,操练军务。静待时机,分兵四出而征讨四夷。穷五年之功而尽除割据北方之小政权。假以时日,则天下一统亦未尝不可能。奈何天未厌乱,竟教雄心勃勃的周世宗溘然长逝,幼子柴宗训继位,一时间,主少国疑,人心惶惶。

公元960年,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率部出征,行至陈桥驿时。军队哗变,帐下诸大臣以天子暗弱不能总理朝政为由,强行加黄袍于赵氏之身,匡胤推辞不得,乃回京逼迫柴宗训退位,建立大宋王朝,是为大宋太祖皇帝。

周世宗柴荣

宋太祖本周世宗宠臣,平生工业皆是世宗皇帝一手提携,今日罔顾良心,夺位窜权,虽然成功却也心存忌讳,所以对柴氏子孙多所礼遇,而为了防止陈桥事件再次发生,于是亲自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戏码。一举剪除以石守信等人为首的武将集团的兵权,从此强干弱枝,对内则任用文人贬抑武将,对外则卑躬屈膝,纳贡求和。

堂堂大宋除了在后周世宗的基础上,向南削平实力孱弱的割据政权外,竟然无力北伐。市井之间更是流传着宋太祖积敛财富,欲以之购买幽燕十六州的笑话。兵者,所以安邦定国,卫护苍生黎庶者,像北宋这等畏敌怯战,只知剥削百姓的王朝,即使文风再胜,又能如何?

公元976年,太祖赵匡胤猝崩,太宗皇帝在烛影斧声的质疑中上位,许是得位不正的缘故,对武人的打压更加不遗余力,骁悍善战的郭进惨遭迫害,忧愤自杀;勇猛无敌的杨业屡遭摧折,兵败殉国;文武兼资,勇悍霸道的呼延赞更是终身不得其中,郁郁而终。为将之艰难,在北宋一朝可见一斑。但这仅仅还只是序曲而已。

面涅将军狄青狄汉臣

二:功高者不赏,莫须有罪名的预演——名将狄青之死

自“重文抑武”国策确立一来,经过近半世纪的发展,其严重之后果终于显现出来。

宋仁宗年间,出身贫寒,谋勇兼善的面涅将军狄青横空出世,他一生大小二十五战,无一败绩,其中“大破西夏”一役,更是迫使夏主称臣投降,可谓居功至伟,开国以来不做第二人想,其他诸如“夜袭昆仑关”“智平侬智高”等,仗仗经典,足为楷模。仁宗皇帝诩为国之干城,倚任有佳。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将入相的狄青终于引起了文官集团的忌讳,名臣韩琦、欧阳修等人在仁宗面前多番诋毁,不惜制造谣言,散布谶语,势必欲除之而后快。眼见仁宗不为所动,乃以先祖“陈桥兵变”之事警戒之,嗣后,又将京师大水,仁宗卧病之事,大做文章,名言暗语,口诛笔伐,恨不能置狄青于死地。公元1053年,在范缜、欧阳修、韩琦、吕景初、文彦博等后世名臣的不懈努力下,仁宗皇帝终于将战功赫赫,谨小慎微的狄青赶出京城,贬至陈州。事虽至此却远未结束,谪居陈州的狄青依然受到朝廷每半月一次探望(监视)的关怀。备受猜忌,忧谗畏讥的狄青不禁上诉抗辩,得到的回复竟然是“朝廷疑尔”。诛心之言,何甚于此。公元1057年,终日惊疑,忧惧莫名的狄青终于郁郁而终。一代名将就此陨落。两宋之难容良将,可见一斑。

苗刘兵变之逼供退位

三:高宗一生的噩梦——苗刘兵变

公元1127年,金国攻陷汴梁城,北宋宗室被尽数掳掠,当此之际,驻节河北的康王赵构得宗泽、张俊等人拥立,登基为帝,是为宋高宗。

建国后的赵构深知金人之恐怖,完全没有北伐抗金,收复失地的想法,但鉴于自己生逢乱世,手上无兵无权,无粮无将的客观现实,生性怯弱的赵构故作刚强,一方面,高呼“北伐中原,迎回二圣”的口号,借此制造舆论,凝聚人心,争取当时手握重兵的骄兵悍将的支持。另一方面却重用汪博彦、黄潜善、王渊等投降派人士。

公元1129年,对赵构不思进取,所任非人的作风深感不满的苗傅、刘正彦等发动军事政变,一举杀掉权阉和奸臣,顺势迫使登基不久的赵构退位让贤,改弦更张,转变国策。心胆俱裂的赵构不得不一一答应。

同年,在韩世忠等将领的征伐之下,苗刘兵变被迅速平定,但此事却在赵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苗刘兵变打破了北宋以来固有的“重文轻武”局面,生怕“兵强马壮者为天子”的赵构在复位之后,虽然给予韩世忠等人极为崇隆的封赏,却再也不信武将,他开始频繁调动将领,以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目的,靖康之难后,愤激于国仇家恨而刚刚有所振刷的重武风气再次被无情打压。“重文轻武”的情形愈演愈烈。此外,他还大肆重用秦桧等人,南宋王朝正式跨入“以战求和”时期。

孤忠肝胆可惊天——岳飞

四:岳飞不死,高宗不安——岳武穆的取死之道

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盖世者不赏。自古为将帅而统兵马者,其祸患往往不在疆惕征战之间,而在小人馋佞之口。岳飞身为不世武将,素称韬略无双,文武兼资,奈何生逢乱世,居嫌疑之地而不自知,不仅退避收敛,急流勇退,反而屡上激切之言,滔滔喋喋数行逼迫之事。自古以臣而胁其君,固未有可以全身而退,安然无事者。

中兴四将中,岳飞资历最短,年纪最小。功勋战绩亦不足以比肩韩世忠等,徒以一腔忠烈之气,身处抗金最前线,以此深为中原遗民所熟知,猝然而得大名,中原故老只知又岳飞而不知有赵构,试问天下帝王,谁能对此而无动于衷。更何况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亦正因此而得成功。今日何日兮,人不同而事相近,这叫刚刚经历过“苗刘兵变”而惊魂未定,心有余悸的宋高宗怎能恬然安枕?

面对盛名在外,民心拥护而又实力强悍,军阵霸道的岳飞,宋高宗应该是日夜忧惧,寝食难安的。试问,假如有朝一日,岳飞真的完成了北伐中原,直捣黄龙的盖世功业?作为偏居一隅的帝王,他该如何封赏?到时候裂地分茅就真的能够满足岳飞的野望吗?即便岳飞本人确实一腔忠忱,矢志报国,那他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真就愿意止步于此,善罢甘休吗?

时也,势也。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将一心求战的岳飞和一意求和的赵构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为了保证赵氏江山的长治久安(即便只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生性谨慎,不愿冒险的赵构终于联合秦桧和张俊,连发十二道金牌急招岳飞进京,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残忍杀害。

高宗敕还岳飞诏书拓本

五: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古凡知有岳飞者莫不为其鸣鼓喊冤,转而对高宗、秦桧、张俊等人恨之入骨,恨不能寝其皮而食其肉。但我个人却以为,高宗、秦桧、张俊等固然万死难辞其咎,但岳飞之死也算是有所缘由,并非高宗刻意找茬。此外,更重要的是,岳飞的北伐运动,且不论其能成功与否,但就其欲以一旅之师直捣黄龙之想法就很值得商榷。这种不顾南宋初建,内乱方兴,民生不靖,百姓流离失所的行为,要说他有多爱国爱民,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总之,关于高宗杀岳飞一事,我个人以为,千头万绪,实难穷究各种因缘。但高宗的杀害忠良和岳飞的尽忠报国还是可以肯定的。我们读史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而不做自己的思考。不然纵是皓首穷经也难有丝毫之所得。

狂悖之言难免挂一漏万,见笑大方之余还望不吝赐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