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重金打造的水师,为何连他都不看好?一上战场就全军覆没!

晚清时期,大清与世界列强在军事、科技上的差距,让人触目惊心。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1894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苦心经营、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以全军覆没的结局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在此战中,他的临战指挥,也多被人所诟病: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虽有损失,但主力战舰尚存。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不得出战:“违令出战,虽胜亦罪”。可躲起来的北洋水师,还是被日军一锅端了。出现这种结局,难道是李鸿章“避战保船”战略的恶果吗?他又为何要这么做呢?

首先,说清廷一味的闭关锁国、不知进取,这的确是冤枉了他们。在1840年以后,大清迫于压力,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了,而英军的坚船利炮最让清廷上下感到震撼。

失去了海洋,便失去了世界话语权。而当时,太平军也在沿海搅得大清心神不宁,清廷急需购买先进的战舰来镇压。于是,基于以上原因,清廷决定向英国人买船。可此时英国人心怀鬼胎,他们不愿意将最先的船卖给清军,于是提出了建立联合舰队的主张,而将指挥权交给英国人。大清虽然腐朽,但智商还是在线的,在一片反对声中,组建联合舰队的计划不欢而散。

既然不能跟英国人合作,同治在位时,就任命沈葆桢负责船政事务,自己修建造船厂,办水师学堂,自力更生后的清朝,率先有了福建水师。

而在北方,李鸿章则实行“拿来主义”,直接通过购买的方式,从英国和德国那里买来了“扬威”、“定远”等铁甲舰,他还修建了旅顺和威海两座海军基地,有军、有船、有港,大清的海防貌似成型,甚至号称“亚洲第一”。

可是,靠不靠谱,还需要实践来检验。甲午海战当然是北洋水师的最终大考。而在之前,1884年到1894年的10年间,他们还进行了4次演习。在第2次演习中,慈禧派光绪的父亲醇亲王连同李莲英一同前往,而李莲英还给李鸿章带去了慈禧的亲笔字条。原来,慈禧要借这次演习,派李莲英给李鸿章传达了她的口谕:她想新建颐和园,搬到宫外去以颐养天年。这就是“移款造园”的故事,而李鸿章用来提升水师的银子,就让慈禧给拨走了。

而在第4次,也就是最后一次演习时,李鸿章用18天的时间,进行了大清海军史上规模最为浩大的一次军演,当时的情景,被宫廷画师们画在了名为《渤海阅师图》的一套画册中:21艘军舰整齐列阵,蔚为壮观,发射炮弹精准命中,弹无虚发。李鸿章也在上报朝廷的奏章中称演习成果喜人。

可是,明眼人都知道,北洋水师所谓的演习,其实只是一种中学生式的“会操”表演:战场上的情形风云变幻,可他们的靶子都是死的;所谓的演练,也都是照本宣科,士兵们根本就没有现代化海战的半点经验。而北洋水师一直以英法舰队为假想敌,却忽略了对他们威胁最大的正是邻国日本。

对于北洋水师的这些弊病,李鸿章心里有没有数呢?遍历欧美列强的他当然有数,而且洞若观火。只不过,手里没钱,他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更让他无能为力的是,北洋水师是从英德直接购买来的舰艇,拼凑而成的一支海军,几乎属于一支“一次性”的舰队。为何说“一次性”呢?因为大清本身的工业体系十分落后,生产不出船舰上所需的关键零部件,甚至没有足够的炮弹可用。

因此,一旦损坏,就需要到国外购买。而到了后期军费紧张之时,北洋水师就出现了船舰应修不修、该换不换的情形,到了后来战事吃紧之时,更是无暇全面检修了。

李鸿章曾经调侃自己是大清的“裱糊匠”,而他的北洋水师更是一只“纸老虎”,中看不中用,这样的舰队,唬唬人可以,打仗却不行?这也是他“避战保船”的根本原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