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杀人前,总有一个诡异习惯,学者:曹操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直以来,许多人认为,曹操的奸雄形象来自于小说《三国演义》的塑造,他的嗜杀和对暴政的酷爱都是小说家捏造的。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确实有横暴、嗜杀的性格,甚至他的某些行为有些变态。

据《三国志》附《曹瞒传》记载,曹操在处死一个人前,常常会做出一种变态的行为艺术:

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

翻译过来就是,曹操在杀人前,经常会对着此人痛哭流涕。面对这种情景,死囚往往会认为曹操于心不忍,或许会放了自己,从而涌起生的希望。就在死囚露出充满希望的神色时,曹操扭头便下令:“杀!”这样做,可以让死囚在死前品尝到人生的大起大落,没有什么比剥夺人的希望更惨烈,没有死比绝望更痛苦。

很显然,曹操很享受这种杀人的过程,他的残忍和病态,简直让人不寒而栗。由此很多学者均认为,曹操的性格非常多变和古怪,可能并不是正常人,至少存在严重的心理疾病。

除此之外,曹操的嗜血和变态还表现在屠城方面。根据《三国志》的种种记载,若说董卓屠杀百姓在同时期排名第一,那么曹操绝对是当仁不让的老二。他在徐州、雍城、宛城、彭城、邺城、柳城,都进行过惨无人道的屠杀。其中,以徐州大屠杀最为残忍。

根据《后汉书》记载:

自京师遭董卓之乱,人民流移东出,多依彭城间。遇太祖至,坑杀男女数万口於泗水,水为不流。陶谦帅其众军武原,太祖不得进。引军从泗南攻取虑、睢陵、夏丘诸县,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为了向徐州牧陶谦报父仇,竟将怒气撒向了无辜的徐州百姓,纵兵屠杀数万人,杀得泗水为之不流,甚至连鸡犬都被屠尽。在《三国志》中,也对徐州之屠有着同样的记载。

然而更加荒诞的是,曹操在进行如此惨无人道的屠杀后,反而还诗兴大发: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很显然,曹操在猫哭耗子假慈悲。明明是自己造成了人民的痛苦,反而还写诗痛悼百姓的苦难。其性质,与前文中曹操对着死囚痛哭没什么两样,实际都是在发泄一种变态的快感。

曹操更变态的地方,在于他对待袁绍家眷的方式。官渡之战后不久,曹操的发小兼老对手袁绍便死了。曹操趁袁氏诸子内乱,占据了整个河北,俘获了袁绍遗留的家眷。到了邺城,曹操并马不停蹄地赶到袁绍墓前:“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也就是说,曹操对着袁绍的墓痛哭流涕。

就在袁绍家眷以为曹操念及旧情,会放自己一马时,曹操却转头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曹操攻屠鄴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也就是说,曹操不仅屠了邺城,还侮辱了袁绍的妻妾、女儿以及儿媳。曹操的行为,实际和坟头蹦迪没什么区别。

小剥皮是典型的施虐狂

总之,曹操性格古怪,时常沉溺于这种猫鼠游戏。他不仅要在肉体上抹除敌人,在精神上还要不断凌辱他们,最终让他们的精神和肉体同时死去。

因此,古代史学者朱子彦通过研究现代心理学,认为曹操或许罹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有非常严重的施虐倾向,按照俗语就是“抖S”。

曹操为何会养成这种施虐性格?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曹操童年不幸,生在畸形的宦官家庭,而且幼年丧母。据他自述:“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翻译过来就是,曹操早年孤苦,既没享受父母的爱,也没有收到应有的教导。根据现代心理学,童年不幸是造成变态人格的根源。曹操的施虐性格,或许和童年的悲惨经历有关。

其二,曹操出身寒族,经常受到伙伴的歧视和欺凌。前文也说了,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而像袁绍这样的士族之家,最看不起宦官家庭出身的子弟。从小,曹操自然没少受袁绍、袁术以及各类名士的气。

其二,曹操起点太低,崛起于四战之地——兖州,经历了敌人的围攻以及数不清的背叛。因此,曹操时常面临极大的压力,为了疏解压力,曹操经常会用杀伐来解决。不过,曹操还是因此换上了偏头痛,最终也因此而死。

如今,曹操的形象在逐渐好转。不过无论怎么平反和洗白,曹操的罪过也是很难洗掉的。同时,曹操的经历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注意心理健康建设,特别是儿童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