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安德海,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敢为自己的心腹太监报仇?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无论吃货与否,想必都知道一道传统名菜——宫保鸡丁。宫保鸡丁起源于鲁菜中的酱爆鸡丁,又结合了贵州菜中胡辣子鸡丁的做法,并被收录到了川菜之中。这道菜之所以如此地域混杂,都源于它他的发明者——丁宝桢。

丁宝桢是晚清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出生于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先后担任过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要职。所以,作为吃货的丁宝桢,对贵州菜、鲁菜和四川菜都颇为了解和热爱。

丁宝桢酷爱鸡肉和花生米,并对辣味情有独钟,所以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对烹饪颇有研究的他别出心裁地将鸡丁、花生米、红辣椒混合爆炒成一道新菜,竟然别具风味,十分美味。这本来只是丁总督家的私房菜,但后来却越传越广,深受欢迎,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非常有纪念意义的菜名——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的中的“宫保”是荣誉官衔,指的就是丁宝桢。为了表彰丁宝桢的卓越功绩,清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而这个“太子太保”就是“宫保”之一。宫保鸡丁现在有时也被写成“宫爆鸡丁”,其实这是一种误传。

宫保鸡丁固然美味,但丁宝桢之所以能青史留名,成为广受追捧的晚清名臣,却是另有原因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刚正不阿,怒斩安德海。

说起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会是李莲英,其实在李莲英之前慈禧还有一位绝对心腹,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德海。

安德海八九岁时便净身进宫,成为咸丰皇帝身边的御前太监,并得到了皇妃叶赫那拉氏的喜爱。在后来的辛酉政变中,慈禧太后正是在安德海的帮助下才与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取得了联系,夺取了大清政权。立下如此汗马功劳,安德海随即被提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太后身边最炙手可热的大红人。

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年纪轻轻的安德海便成了朝中不可一世的显赫人物,连同治小皇帝和慈安太后都曾受过他的气,王公大臣们更是拼命巴结他,安德海收受的贿赂无法计数。

与李莲英不同的是,安德海性格嚣张跋扈,不懂得收敛锋芒,朝中树敌很多。而且,安德海做事非常张扬,甚至还在同治七年冬天大张旗鼓地迎娶了当红戏子九岁红。当时大街小巷都在议论这场太监娶妻的闹剧,而慈禧太后非但没有管束,反而赏赐了安德海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作为贺礼。

正所谓“玩火者必自焚”,安德海如此张扬无度,必然招致杀身之祸。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安德海以筹备同治皇帝大婚为由,向慈禧请求派他去江南置办大婚用品,实则是为了游山玩水并借机敛财。由于慈禧太后非常宠幸安德海,于是点头应允了他的非分要求。

之所以说这是“非分要求”,是因为清廷祖上(顺治皇帝颁布)有明文规定:

太监级不过四品,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德海当时只是六品蓝翎太监,按理说慈禧太后是不应该允许他去江南的。

安德海出皇城而手中并无携带任何公文已经是违反祖制,而他偏偏又行事张扬,一路上随从众多前呼后拥。当安德海一行人进入到山东境内时,山东巡抚丁宝桢立即下令逮捕了安德海,并于五日后以“违反祖制擅离皇城”为由诛杀了安德海。

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这是朝野上下无人不知的事情,但丁宝桢就是这样一个刚正不阿、按章办事的人,他竟然毫不犹豫地杀了安德海!那么问题来了,丁宝桢如此“不懂事”,必然遭到慈禧太后的记恨,他的结局一定很惨吧?

答案是,丁宝桢的结局非但不惨,还在几年后升任了四川总督,并且因为把四川治理得很好,被慈禧太后亲赐了一幅字《国之宝桢》。

那么,杀了安德海后,丁宝桢到底为什么非但没有遭到慈禧报复,反而加官进爵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民间流传一种说法——丁宝桢在诛杀了安德海后曾曝其尸,向大众证明了安德海并非假太监,从而破除了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绯闻,这是间接证明了慈禧的清白,所以慈禧虽然心有怨恨,但也非常感激丁宝桢。

以上只是民间传闻,笔者并不采信。笔者认为,慈禧太后之所以没有报复丁宝桢实则另有原因。上文提及,丁宝桢杀安德海时,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都仍健在,而且,此二人都非常不喜欢安德海。一个是名正言顺的皇帝,一个是先皇(咸丰帝)的正宫皇后,同治皇帝和慈安太后在法理上的地位都是高于慈禧太后的,彼时的慈禧并没有一家独大,她的权力受到了非常明显的制衡。

而且,安德海擅自出宫确实违反了大清祖制,慈禧太后私自放太监出宫那也是违反祖制,在这件事情上,理亏的不仅有安德海,还有慈禧太后本人。

更何况,丁宝桢在杀安德海之前是写了密折给朝廷上报了此事的,他也是在收到军机处的密谕后才奉命杀了安德海的。

也就是说,丁宝桢杀安德海是有理有据,并且执行过程也完全是按照程序来的,并无僭越和不妥。慈禧太后纵然心里再记恨丁宝桢也不敢大肆报复,况且当时此事闹得举国皆知,慈禧太后也是想借机宣扬一下自己的大公无私和任人唯贤。

丁宝桢之所以能在杀了安德海后仍然善终,正是因为他身正不怕影子斜,做事缜密无纰漏,不给任何人留下挑毛病的余地。这样的人,连她慈禧老佛爷也惹不起,不敢拿他怎么样。

参考资料:《清史稿》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