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曹魏政权的衰弱是曹丕导致的呢?曹丕做错了什么?

为什么有人认为曹魏政权的衰弱是曹丕导致的呢?曹丕做错了什么?

事实上曹丕最大的败笔是打破了寒门,宗亲,士族之间的平衡,进而导致了司马氏的篡权。曹操时期,寒门代表如贾诩,典韦,许褚等都得到重用,不论文臣武将都各执其职。同时宗亲如曹家,夏侯家多出武将掌兵权,而士族如荀家,陈家等都是文臣,文臣是绝对不掌兵权的。文武结合的有且仅有曹操一人,所以他对魏国的掌控权是绝对的。

但是到了曹丕上台之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九品中正制彻底遏制了寒门的发展,而这些寒门出身的人想要安身立命就只能去做士族的幕僚,也就是变相的壮大了士族的队伍。假设曹操时期的人员比例寒:士:宗=1:1:1那么曹丕时期人员比例就会转化为士:宗=2:1,以至于最后曹丕留给曹睿的领导班子是两位宗亲两位士族,看上去是平衡的,但是介于前面的公式,可以看出这个平衡已经不存在了,士族力量已经超过了宗亲力量。

再加上后期曹睿执政期间士族(司马家)掌兵权且是军师大权,那么这种士族力量已经是压倒式的。所以,局势对于司马家是绝对的有利,他最后篡权成功也是量变到质变得必然。司马道子可以操弄权柄,但是外兵起他就要谢罪;刘义恭可以用事,但是夺其领军一纸诏书就处置了。宗室本来就是放在外面做备胎的,当然如七国八王反噬也是寻常事。

曹丕的这个政策,如果说惩汉朝之弊有些别扭,七国还能灭吕保全社稷,到王莽时候已经没有宗室反对了;曹操自己费那么大劲讨伐刘表刘璋,还有个刘备,从这个思路出发该封建才对。并且,彼时儒家的政治正确也是封建,当然彼此封建略有不同。甄氏和卞氏走得更近一些。考虑到当时曹操还活着,不排除曹丕认为甄氏有可能在找后路。卞氏的权力可能没想象中那么大,但也不会太小。

从她威胁郭氏的记录看,她可能是保证曹睿储君位置的重要力量之一。首先没有和曹植的事,唯一所谓的证据就是《洛神赋》,但洛神是甄姬还是曹植的原配崔氏没有明确,时间线也不可能,甄姬改嫁曹丕前是不可能的,破冀州市曹植十三四,这个年纪之前不可能去袁绍的地盘和袁绍儿媳谈恋爱,改嫁之后也不可能,古代家风还是很严的,何况曹操这样的豪门贵族,不可能他俩多少单独见面的机会,最多就是互相仰慕离所谓的深爱还是有点远的,曹丕因此便恶毒对待甄姬,也不足,其次感情之外就是争位,甄姬支持曹植,更不可能了,没太深的感情。

是不是曹魏时候天下凋敝人民流散连年征战没有封建的条件。战乱情况下,百姓流离失所,政府掌握的人口有限。这只能解释曹魏不给宗室加兵、增加封邑的原因,而不能解释为何不让宗室入朝辅政、典军、出刺地方。高堂隆建议过明帝让宗室典兵,可是明帝来不及实施(明帝对宗室还是防范的,因为明帝刚继位,恰好遇到诸葛亮一伐,明帝巡幸关中,洛阳谣传明帝已死,洛阳公卿打算立曹植为帝)。在第一次托孤时,明帝几乎全让宗室辅政,可是还是被刘放搅和了。文帝早逝,临死前一天才立曹叡为太子。曹叡也是因身体原因临时立太子,往后的曹芳、曹髦、曹奂更不用说了。文帝死的早啊。其实如果不是死得太早,他本来有时间来慢慢培植自己的儿子们作为宗室藩卫的。

明帝其实已经缺乏亲兄弟能作为援手了,只能从偏远宗室里寻找可靠的人。曹爽虽然也姓曹,但轮到亲近关系其实和明帝隔得很远了,倒不如说他是有宗族身份的功臣后裔比较好。明帝时候信用的大部分宗室其实都是这类人,他们因为身份介于宗室和功臣之间所以更方便在文帝时期积累战功和声誉。不过因为公卿迎立曹植事件,明帝恐怕还是防范宗室的,不可能对他们无所顾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