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上14个植树名人,知道五个的都是牛人!

中国人的植树情结自古有之,

在上期,推出的《古代帝王才是最狂热的植树大佬!》中,

我们已经一探古代帝王植树的那些事,

其实,除了古代帝王疯狂爱植树,

这些古代名人也是植树“狂魔”哦!①

三国迷熟识的诸葛亮,曾在病危时给后主刘禅写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足可见,诸葛亮一直在种树,不然怎会有这八百株桑树,不然怎能将这八百株桑树作为子女生活费的来源?一代名相,带头植树,将自己栽种的桑树留给后人,不禁想到一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令人感慨万千!②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医术高明,且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在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不收取钱财,只要病人痊愈后根据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杏树,病重者植树五株,病轻者植树一株。几年光阴,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董奉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后人边用“誉满杏林”称颂医家。③

“五柳先生”陶渊明不仅爱菊,而且爱柳,他归隐后还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此外,它还是一名植树积极分子,诗云:“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拿到现在来说,估计全民义务植树证书已经可以摆满房间了。④

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到西藏时,特地从长安带去了柳树苗,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柳树成荫的故乡的思念,于是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如今已成为汉藏两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⑤

唐代诗人杜甫爱桃、竹,他住处附近的景色是“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平生憩息地,必种数杆竹。”据史料,他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写照。

唐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每逢植树必亲制出席栽种。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在柳江边大种柳树,还写了篇充满“种柳戏诗”: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还曾作《种树郭橐驼传》教世人种树,做人,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⑦

唐代另一位诗人白居易也堪称种树爱好者。所到之处,一定有他种树的身影,官做到哪,树就种到哪。“手栽两松树,聊以当嘉宾”“白头种松桂,早晚见成林”就是对他爱种树的生动描写。他任忠州刺史时,他掏钱买花买树,并率领童仆,荷锄在城东坡,挖沟引水,培土、栽种了许多桃、李、杏、梅等果树,绿化荒山,改善环境。在他的《东坡种花》一诗种,就生动的记载了此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⑧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平山堂掘土种植柳树,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手植堂前重柳,别来几度春风。”如今,在扬州大明寺平山堂还有一株“欧公柳”。⑩

宋代诗人苏轼堪称“植树模范”。少年时便爱种松,他在《戏作种松》中咏道:“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多年的种树经历使他掌握了丰富的种树技术,很多人都来跟他学习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写入《东坡杂记》中。他任杭州知州时,在西湖筑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他谪居黄州时,在“东坡雪堂”前广种柳、桑、竹、枣、栗,留下“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的诗句。他被贬定州时,栽下的两株槐树,如今仍生长在河北定县文庙前院,人称“东坡槐”。⑪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曾在带湖新居种树,并写词《水调歌头》:“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⑫

宋元之际的文天祥也酷爱植树。少年时代文天祥在江西吉安县固江乡的侯城书院读书时,栽种两株柏树,如今枝繁叶茂,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相传,当时共种五株,其中有一株是尾梢入土,蔸根朝上倒栽,大家对此颇为奇怪。文天祥说:“吾异日大用,必尽忠报国,此柏当年也。”⑬

明代诗人杨升庵喜欢种桂花树。他的居所临近湖畔,他沿湖种了许多桂花树,其湖命名为“桂湖”。杨升庵曾诗云:“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一到金秋,“桂湖”上绿桂成荫,十里飘香,赏心悦目。受其影响,新都人种桂蔚然成风。⑭

晚清重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所到之处都要动员湘军在大道沿途遍栽柳树,称为道柳,用意在于巩固路基、防风固沙、利行人遮凉。后来,人们便将这些柳树称为“左公柳”。兵部尚书杨昌浚见到连绵不断的“左公柳”后,不禁赋诗称赞这一壮举:“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古人植树,一为怡情养性,二为美化环境

别看古人“古”,其实他们的许多思想放到现代来说都是很潮的,比如

《孟子·梁惠王》中记载:“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倡导遵循规律,不加破坏,和谐共处,这不正是我们今天依然提倡的生态理念嘛?《礼记》中有云:“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倡导拥抱自然,播种绿色,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生态理念不正是相吻合的吗?

……

先进的观念、想法,无论多老,无论经历多少北转星移,都是值得被这个时代所珍藏,且付诸行动的。

本期植树故事就讲到这,敬请期待下期精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