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诏书真迹存 爱国志士后世钦

陕西凤翔县博物馆珍藏的古代文物中,有一件明代天启四年的诏书。此诏书系由明代凤翔籍官员、辽东经略袁应泰的后裔袁志俊于1986年交献并由我馆收藏。其保存十分完好,字迹清晰,墨色如新,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现介绍如下,并对其相关内容加以考证,以飨读者。

诏书为绢本,质地细密,织纹呈斜纹,手感厚实,质料坚牢。整幅通长295厘米,宽29厘米,为长条方形。左右两端各留出一段饰边,左端长64厘米,右端长74厘米,左中右三部分通身织有乳白色云纹。中间部分:以赤金色为地,上织乳白色祥云图案。左、右两端与中间颜色不同。右边部分:以深绿色为地,上织有乳白色云纹之外,并织有龙首相向的两条飞龙,二龙之间织有竖行篆体四字:“奉而诰命”。左边部分:黄色为地,除织有乳白色云纹外,并织有竖行篆体七字:“泰昌元年月日造”。由此可知,此绢料是明代皇室为颁发诏书精工制作、极为考究的专用绢疋。

中间一段为手写诏书文字,正文共54行,满行15字,墨书楷体竖行排列,右向左行文,字迹清晰工整,笔画刚劲有力,共约800余字。文中间一段内容为袁应泰十二任职务,分十二行书写,字体较其他正文为小,并在十二任上钤有“制诰之宝”的朱色玺印。落款年月日上钤有“制诰之宝”和“广运之宝”两方朱色玺印。在两方玺印边框相挨处,墨书竖行字样,各字均仅露出左边一半,字迹清晰,可以辨认为“伍壹二百八十五号”。显然,这是皇室作为存根编号而有意留的骑缝字样。皇室所颁之诏书文号可与存根上的另一半字合缝勘对完整,日后以辨别诏书的真伪。此二方玺印均为正方形,大小相同,边长均为13厘米,书体为篆书。兹将诏书全文抄录于此(标点为笔者所加):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新绍丕基,洊惊震虩,东方之丑夷匪茹患已切于剥肤。师中之长子倐更,尚未得其要领,急需状猷元老,剪此方炽虏氛。望重百城,恩隆八座,尔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宏猷经日,浩气塞天,纤尘不染之操,具践敭于百里,劲力集事之谟,益卓笂于郎曹,藩臬著绩于旬宣,兗豫之甘棠勿剪,痌瘝轸念于饥溺,淮徐之嗸雁昭苏。迨持宪于北平,廑灌输乎辽左,储糈蒐乘,虎旅为之欢腾;义胆忠肝,龙沙照其颜色,遂擢宪阃畀方,召以专征,旅晋佐枢宏范韩之委任,败军危难之际,依然不避其险艰;繁嚣凌剧之时,卓尔独坚。其筹策读拜,命葬辽之数语,见鞠躬尽瘁之孤忠。受枢寄而登师坛,帷幄系安危之重,手尚方而足营垒,指挥壮山海之雄,兹覃庆于龙飞,先驰恩于虎帐,特授尔阶通议大夫,赐之诰命。呜戏!数十年积坏之封疆,有事胡能顿整十八万久靡之士气,当机岂可猝收鱼散鸟惊,何以戢其涣溃,豖奔狼突,宜先固其藩篱。议论日烦,朕不中制军机时密,尔宜独严,逸气走风雷,胡氛可以尽扫;精心贯日月,士气为之决张。暂纾霄旰之忧,永竖襟喉之障。志坚马革,勳懋麟图,尔有纯忠,不忘异数,钦哉!

初任河南彰德府临彰县知县

二任本省怀庆府河内县知县

三任工部都水司主事

四任本司署郎中事主事

五任兵部武选司署郎中事主事

六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参议兼按察司佥事

七任本省按察司副使

八任山东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司佥事

九任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

十任山东按察司按察使

十一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赞理军务兼管备倭

十二任前职

制曰:忠臣秉钺龙沙,负乾坤之壮气;哲妇飭筐燕寝,见兑悦之贞心。唯臣有报主之忠,故妇亦从夫之贵。尔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妻累赠恭人,赵氏德佩珩璜,职修蘋藻,曳綦岁时不易,追浣濯之素风,承中牏厕无辞,蔫问眎于爱日。居官邸而茹澹,惧口腹之民累,助荒政以施糜偕,寝食以俱废。严迪令子之颚荐闻喜可知先归,代夫以鸟餔永别为。怆嗟!燕羽有参差之影,岂凤纶忘静好之喛絃。是用加赠尔为淑人,生离死别,贞魂惨惨于各天,夫勚妇荣华,问昭昭于永世。

天启四年九月三十日

上述诏书,系明天启皇帝(即明熹宗朱由校)为表彰抗清殉国将领袁应泰而颁发给其家属的。袁应泰在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以身殉国于辽阳,三年后朝廷对其一生做出结论并给予表彰。

袁应泰(?-1621年),字大来,凤翔(今陕西凤翔)县袁家场人。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初任河南临漳县知县,由此进入仕途生涯。他体恤民情,清廉勤政,兴修水利,防治水患,百姓多受其惠,赞语不胫而走。由于政绩卓著,官职渐次升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袁应泰以按察使在永平(今河北卢龙)负责军事。时值后金(即后来的清朝)举兵南侵,辽东战事日益激烈。袁应泰练兵缮甲,加强边防设施。凡关外所需粮草、火药等物资,他设法全力供应,支援前线,深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夸奖和信赖。但由于明朝政府用将不当,常以文官任边关武职,加之朝内宦官擅政,党争迭起,使得辽东战事每况愈下,造成种种失误和危机。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1620年),朝内宦官诬告熊廷弼结交东林党人,明廷轻信流言,免去了熊廷弼的职务,任命右佥都御史袁应泰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并接任熊廷弼的职务为辽东经略。

袁应泰在危难之际受命,决心以身报国,他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表示“臣愿与辽相始终”。他整飭军纪,制订作战计划上报朝廷。然而,由于他长期在地方任文职,虽擅长于行政管理,却对军事不甚谙熟。他没有采纳下属将领的意见,招降了蒙古等部落入关求食的数百名饥民,导致了军败城陷的悲剧。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十二日,清军猛攻沈阳,蒙古降民内应,城陷将亡。袁应泰急撤各路驻军力守辽阳城。十九日,清军气势汹涌,前锋直指辽阳。城外一战,明军失利,死伤颇多。三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袁应泰与众将士拼力守城,与清兵血战,明军伤亡惨重,可是清军攻势有增无减。二十一日傍晚,西门城楼燃起火光,清兵在蒙古降人的引导下,由小西门涌入城中,辽阳失守近在眼前。袁应泰见大势已去,即吩咐巡按御史张铨说:“公无守城之责,宜马上率军突围,我要与辽阳共存亡”。火光冲天,清军喊杀声越来越近,袁应泰环顾四周,不禁怅然叹息,然后佩上御赐尚方剑和经略大印,从容自裁于诚楼上。其内侄姚居秀遣之不去,死于袁应泰身旁,其侍从唐世民抚袁尸体大哭,点火焚楼而死。应泰殉难辽阳后,偷生者散布流言,宦官把持朝政,朝廷疑信不决。其子袁楷时年十八岁,痛父冤,徒步进京,以父遗书辩白,使父得以鸣冤昭雪。

明朝廷为表彰袁应泰的功绩,由明熹宗颁发了《赠故经略袁应泰兵部尚书诰》,又写下了《祭故辽东经略袁应泰文》,两文均对袁评价极高。又让其子袁楷荫正千户,封赠其父袁饷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由工部造坟于凤翔城西袁之故里,葬袁应泰衣冠为塚。并在凤翔县城西街修建了宏伟高大的“三世中枢”雕刻牌坊。其子袁楷后在南京礼部主事,转迁开封知府,后又升四川川东道。“三世中枢”即指袁饷、袁应泰、袁楷三世。

此《诏书》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实物史料,而且其书法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