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蜀大帅惨遭枉杀,三军将士波澜不惊 全凭一份伪造的圣旨

1

在这年正月初五之前,李崧在大家眼中只是一个耍笔杆子的。他每天伏案疾书,替魏王李继岌①起草章奏政令,而魏王帐下有近百幕僚,其中一半都在从事文书工作。

同光四年(公元926)正月初五,成都,数万平蜀大军整装待发。

去年底,他们仅用时七十天就灭掉了割据两川的蜀国②,俘虏了蜀帝王衍。如今休整完毕,该奏凯班师了。

行营招讨制置使郭崇韬③奉命晋见魏王。王府侍卫李环恭敬地禀道:“郭大人请移步,大王在楼上等候。”说完,他躬身向前为郭崇韬带路。

郭崇韬刚踏上台阶,李环忽然由袖中抽出一柄铁锤,居高临下挥舞着砸到了郭崇韬头上。郭崇韬颓然滚下,当场毙命。

楼上的魏王探头看了一眼,嫌恶地用竹扇遮住了口鼻,示意侍从招人前来撰写文告。他让他们罗列郭崇韬拥兵自重、心怀叵测之罪,以明示全军,以儆效尤。

唯有李崧没动笔,他问魏王:“您有圣上的诏令吗?”

让你写你就写,你还没有询问的资格。不过,为了显示容人雅量,魏王强压下心中不满,倨傲地回答:“孤有皇后的教令④!”

李崧深吸一口气,一字一顿地说道:“大军去国三千里,没有陛下的圣旨,您这样处置,太危险了!“

二十出头的魏王虽然年轻,却是个聪明人,李崧的话一下点醒了他。他很清楚,这支军队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他,但真正的灵魂是郭崇韬。军中大将都是郭的旧部,灭蜀的战前部署、临战指挥以及清扫善后全都有赖于郭崇韬。

大军开拔在即,万一闻讯哗变,他根本镇不住!

轻松除掉权臣的得意迅速化为满心恐惧,魏王虚心求教:“您说得不错!您看怎么办才妥当?”

“矫诏!“李崧果断地说。随即,他近前耳语了几句,魏王频频点头。

很快,李崧呈上一份“圣旨”,魏王匆匆浏览了一遍,十分满意,继而又为难地说道:“没有印玺,恐怕军中诸将……”

李崧徐徐从怀中掏出一枚印章,从容地说道:“下臣让巧手匠人依照此前公文用蜡仿制了一枚中书省大印⑤。”

第二天,魏王当众宣读“圣旨”,军中大体平静。

从此,魏王不由得对李崧刮目相看。他隐约记得,李崧是靠父亲的余荫出仕的。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卢质和冯道都推重李崧的文字,李崧才调到了王府中。

没想到,除了文字,他还有这么大的胸襟和手段。

2

十年后的冬天,李崧仓惶逃出洛阳城。

他早已不是一名普通的王府幕僚,而是堂堂户部侍郎兼端明殿学士,作为帝国最高顾问大臣,在朝中举足轻重。

他仍然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潮中。皇帝一家已于玄武楼举火自燔⑥,叛乱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和他招来的契丹人很快就要入京了。

早在三月份,李崧和同僚吕琦已察觉到河东的异样。

他们判断,如果石敬瑭发动叛乱,河东一隅不足以抗拒讨伐,必然会勾结契丹作为外援。

最好的应对之策就是釜底抽薪。契丹主事的太后述律平曾数次遣使请和,倘若朝廷释放契丹战俘耶律牙里果⑦等人,并酌情赠给部分财物,积极回应述律平,契丹一定会答应结盟。这样一来,纵使石敬瑭铁心要反,也丧失了臂助。

李崧找到掌管财政的宰相张延朗商量,张延朗击节称赏:“学士的妙计不仅能压制河东的异谋,还可以节省大量边防经费。学士只管大胆进言,只要圣上同意,结盟的经费都包在老夫身上。”

于是,李崧秘密向唐末帝提出建议。起初,唐末帝也很高兴,让他赶紧主持起草送往契丹的国书。

不料,枢密院高级参议薛文遇却对唐末帝说:“您以天子之尊,主动向夷狄求和,难道不觉得耻辱吗?假如契丹人依照和亲惯例请求公主下嫁,您又该如何拒绝?”

薛文遇当廷口诵戎昱的《和蕃》诗句,其中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数句深深触动了唐末帝。唐末帝全盘推翻了此前的决议,还因此狠狠地责备了李崧。

如今,石敬瑭就要成为华夏共主,为先帝出谋划策对付他的李崧还能有好下场吗?(待续)

①后唐庄宗李存勖嫡长子,公元925年9月封魏王,统平蜀大军入川。

②王建建立的前蜀。

③郭崇韬为后唐开国元勋,时任平蜀大军副统帅,实际主持军中事务。

④同光年间,刘皇后的旨意称为教令。刘皇后听信犒军宦官的谗言,颁布教令让魏王李继岌杀死郭崇韬。

⑤秉承皇帝旨意,经中书省门下省讨论通过的正式诏令盖中书省印章。

⑥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叛乱,后唐末帝李从珂讨伐失败,在洛阳玄武楼点火殉国。

⑦耶律牙里果为辽太宗异母弟,被俘后由后唐明宗改名为狄怀惠,在洛阳皇宫干“保安”工作。

参考书目: 司马光等《资治通鉴》 薛居正等《旧五代史》 欧阳修《新五代史》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