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误会”知多少

儒家思想,向来为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奉为治国理政的圭臬。

自隋炀帝开科举以来,“四书五经”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考试的唯一指定参考书。《论语》作为“四书”之一(其余为《大学》、《中庸》、《孟子》),自然也成为当时广大学子的“应知应会”。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设计论述领域颇广,有论述学习之路的“学而篇”、有论述从政之道的“为证篇”、还有论述修深身养性“里仁篇”等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

即便是发展到现代,《论语》仍然备受重视。相信各位读友都对“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等“子曰”都不陌生,那些年在教室里摇头晃脑背下这些不知所云的“子曰”样子想必也历历在目。

其实,即便你我完成高等教育,走向社会,对于《论语》中的那些“子曰”依然还会有深深的误会。

那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析几个关于《论语》中的那些误会。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由于断句的不同,该句有两张截然相反的意思,也代表着对孔子思想两种相互对立的评价。

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该句直译为:可以让人民这样做,但不可让其知道这样做的原因。

这种理解,将孔子的为政思想解读成愚民政策,这也是大多数的直观理解,甚至有些国学大师,也持有此观点,如冯友兰等。

二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意思是:如果人民可以理解(圣人之道),那就引导他们这样去做,如果他们不理解,那就要教化他们,使他们知道。

孔子开立私学,广收门徒,主张“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带出了,三千本科生外加七十二个研究生)又怎么可能会赞成愚民政策。

所以,小编窃以为以第二种方式理解孔子的思想更为到位。

二、“血气方刚”

该句经常被用来形容青年精力旺盛,但不稳定。语出《论语 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截之在得”意思是说:

年轻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

壮年时,血气方刚,要戒争斗;

老年时血气衰微,要戒贪得。

因此,该句的指代对象应该是:壮年而不是青年,更不是少年或是青少年。

三、“三思而后行”

常用来规劝别人做重要决定之前要再三思量之后再做决定。语出《论语 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意思是:季文子反复思量以后才施行,孔子听到后说:“重复考虑一次就行了”。

理学家程颢解释说:作恶的人,是不会考虑后果,有所考虑便不会行恶,

行善之人,既已经考虑一二,再多思虑,只怕私心已起,反而迷失了行善的初心。

朱子也曾批注说: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

可见,先圣哲人,也不见得十分支持“三思而后行”

为善之行,贵在果断,思虑太多,私心必然会迷惑本心。

其实,就《论语》来说,孔子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特定的背景,而且即便是对待同一个问题,问的人不同,孔子给出的答案也有可能截然相反。

这也许正是孔圣人因材施教的智慧所在。因此,在读论语时,万不可断章取义,一知半解。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论语》里的“误会”几点粗浅看法,欢迎各位读友,批评指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