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前,美法对英国威胁大于德国,何以受伤的是后者

上文“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我们谈了德国在选择盟友关系时出现了错误。

(1)盟友的选择必须以战略为基础,不能以短暂利益为基础

德国选择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作为盟友,这里面既有不得已,也有自身战略短视问题。之所以这样说,当然是从后世角度看,即短短的34年时间(1914—1938年)德国连续两次进行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国力根本难以支撑它的计划,但是它竟然做了。

A.俾斯麦、威廉二世都只是统治阶层的一员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容克资产阶级”习惯性的好战,这种“好战”的性格造成德国统治阶层目光较为狭窄,而且军人、利益捆绑造成其胜败敏锐度比较低。以“克里米亚战争”为例,比德国资产阶级还要落后的沙俄更好战,但因为沙皇本身可以控制一切,沙皇及时停战止损。威廉二世难道看不出打不过吗?有人说停不下来了。

问题不是停不下来,而是总以为忍一忍奇迹就能出现。结果忍到最后权力被架空、好战的人彻底承认失败后签字认输并最终流亡。因此,问题不是俾斯麦也不是威廉二世,而是整个统治阶层的问题。

上文我们主要谈了前者(迫不得已),英国作为“一战”前世界秩序的掌控者,六大强国中的美国、日本、法国都主动站到了英国一边儿。很显然,美国是因为与英国在文化、历史上的一脉相承;法国是因为与德国的“仇恨”,特别对欧洲大陆的“领导权”争夺。

B.德国战略短视案例谈

本文主要谈谈后者“战略短视”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虽然“一战”中,美国保持的“中立”并不实至名归,在军事武器供给协约国的数量是德国的数倍,表面上“中立”掩盖不住实质上的选择明确。大家都不是傻子儿,德国早已看在眼中明确在心里。但即使如此,因为美国民众不愿意卷入万里之外的战争,所以,美国并没有真正出兵。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如果明智的话就应该千方百计地拖延美国明确抉择地时间,而不是故意计划双方冲突。

德国建议墨西哥进攻美国夺回被美国侵占的55%领土,虽然这一计划表面可行。但并没有顾及到1847年后,墨西哥的实力已经被美国打残了,再加上内部矛盾军阀统治(考迪罗)导致国计民生越来越差,根本没有能力对美发动冲突。更重要的是,考迪罗们在反美的同时,也是亲美的。

德国怂恿墨西哥进攻美国的行为,定然造成美国统治阶层的勃然大怒,将德国的计划公之于众后,原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美国人也愤怒了。

要知道,强盗从来都认为“我抢的东西时间一长就是我的了”,类似的还有李鸿章粉丝对我说的,进了自己腰包就是自己的等类似奇谈怪论。因此,美国早已经视从墨西哥的领土抢来的领土是美国的天然领土。

更何况,美国人的基因本身就是英国的“破落户”们梦想着到新大陆发大财的人及其后代,所以,他们对品德呀、人性呀根本不在意。后来的许多移民,也大多是“经济移民”,只是为了美国的更好生活。什么故国呀也就抛到云外了。

因此,美国民众的国民基因中的“自私自利”就比其他国家更多些(哪国这种基因都存在)。因此,一看到德国的建议便群情激愤了。美国政府早已经有的参战之心就更容易实现了。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普遍处于一种“急躁、短视”的状态。

(2)德国战略短视的根本容克资产阶级

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论国内资本主义的先进程度,英美荷是为第一等;第二等则为法国、奥匈等国;第三等则是德国、日本等国;第四等则是俄罗斯等国;第五等则是奥斯曼等没落帝国。之所以这样说,就是封建残余的比重问题。

A.容克地主与资本主义化

因为德意志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每个地区都有比较强的“邦国意识”,地方势力比较强大。到了1800年代,主流观点都认为普鲁士属于传统封建农业国家,其工业发展的水平也相对低、企业以手工业为主、行会制度和等级制度的影响比较大。最终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容克资产阶级”。

自从“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这一由神圣罗马帝国内战演变成全欧洲大战开始,普鲁士的容克阶层在普鲁士公国(1525—1701年)实力逐步壮大,到了普鲁士王国(1701-1908)建立时,容克阶层已经成为统治者。

容克的德语含义是:地主之子,就是贵族地主。到了19世纪中期,也就是俾斯麦主持“德国统一”时期容克开始资本主义化,形成容克资产阶级。

容克分为乡村容克、作战容克、宫廷容克、议院容克。这些容克的基础都是靠战功获得地位,同时,逐渐成为各个阶层的统治者。在容克资产阶级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容克失去了庄园,因此,大量进入军队和政府。

因为容克特点,就奠定了容克资产阶层主张君主专制、崇尚武力的特点。俾斯麦作为该阶层的代表也是如此,性格也与整个容克阶层类似。因此,1880年代的他,面对英国在殖民地等领域的挤压、英国的傲慢时,俾斯麦的态度也迅速转变,改变了1870年代“不对欧洲之外进行殖民”的承诺,开始大面积对非洲殖民。

B.英国最在意的是海军

即使如此,俾斯麦对英国妥协、法国强硬的态度仍然引起了容克阶层的反对,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开始了更激进的政策。当时的英国,对殖民地问题也已经不像19世纪中期以前那样重视,毕竟那么广阔的殖民地帝国内部消化、消灭反对力量更重要,这些英国都无法完成,对于德国在非洲的扩张并不是英国最在意的。

英国最在意的是德国的海军。德国海军被英国盯住是在1900年后,在这之前主要是将法国海军作为“第一敌人”。

英国担心德国之处就在于海军,而德国海军的发展速度实在太快了,相对实力已经追上英国,因此英国将其作为“制衡对象”。

德国统一后,特别是威廉二世继位后,德国在海军建设上大力拓展。

(3)从对英国的威胁看,美法更大,为何对德国不依不饶

美德同时对英国“秩序主导权”产生威胁,而且美国实力更强大、法国在海军发展上对英国威胁更大,英国为何对美国、法国较为妥协,对德国却非常强硬?

A.从实力对比看,英国、美国、德国的态势变化

1880年,钢铁产量英国为787万吨,美国为390万吨,德国为247万吨;到了1890年英国为803万吨,美国为935万吨,德国为410万吨;到了1900年英国为498万吨,美国为1035万吨,德国为646万吨。

钢铁产量上,1880年美国是英国的50%、德国是英国的31%;1890年则分别变为116%、51%;1900年又变为208%、130%。

1880年,军事人员数量英国为25万人,美国为4万人,德国为43万人;到了1890年英国28万人,美国为4万人,德国为51万人;到了1900年英国为49万人,美国为13万人,德国为60万人。

军事人员数量上,1880年美国是英国的16%、德国是英国的172%;1890年则分别变为14%、182%;1900年又变为26.5%、122%。

1880年,总人口数量英国为3462万人,美国为5026万人,德国为4116万人;到了1890年英国为3749万人,美国为6306万人,德国为4924万人;到了1900年英国为3922万人,美国为7609万人,德国为5200万人。

总人口数量上,1880年美国是英国的135%、德国是英国的119%;1890年则分别变为168%、131%;1900年又变为194%、133%。

1880年,海军吨位英国为65万吨,美国为17万吨,德国为9万吨;1890年英国为68万吨,美国为24万吨,德国为19万吨;1900年英国为107万吨,美国为33万吨,德国为29万吨。

在海军吨位上,1880年美国是英国的26%、德国是英国的14%;1890年则分别变为37%、28%;1900年又变为31%、27%。

在这一时期,在海军方面英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法国海军吨位在1880年为27万吨,为英国的41%;1890年为32万吨,为英国的47%;1900年50万吨,为英国的47%。当然,“战舰数量”只是海军能否打胜仗的一个因素,其他因素其实更重要。比如你的指挥能力、战略战术规划、战舰建造的水准以及建造时的理念是否正确等等。

B.法国和美国为何没有成为英国最主要的敌人

虽然,英国在海军问题上的威胁是法国,但法国却在工业能力上比英国要差,相对更重视殖民地对海上航线问题并非最重视的。特别是,法国的主要根据地在“欧洲大陆”,法德在大陆上的竞争使其不得不依靠英国,英国也因为长期与法国竞争导致双方的理解度更高。

同时,英国在拉美也有自己少部分殖民地,绝大部分都是“经济殖民地”。从南美向中美洲由南向北与美国势力接触,产生竞争关系。在此之前,美国对英国的态度都是比较软弱。但是,随着1880年到1900年的实力变化,特别是相对实力变化导致美国到了1890年代,对英国开始强势应对。

这时的“门罗主义”才真正起到作用,各大国也开始真正认真对待美国的态度。美国在拉美地区的“主导力”越来越强。英国的军事力量基本退出这一地区。究其原因,一是拉美地区并非英国利益的核心地区,欧洲的“大陆均衡政策”才是确保全球秩序的根本。

二是,英美之间有着共同的文化、思维方式,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话,英国宁可将拉美的控制权交给美国也不会交给德国。

毕竟美国在当时因为实力限制,表现得更平和,同时对英国也较为尊敬。

俾斯麦真认为殖民地是累赘,反对殖民战争吗?并非如此

邻居搬不走盟友没得挑,德国的悲哀就在于此

战略盟友要区分三种敌人,谈德国一战时朋友圈选择性错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